盛夏中午,氣溫很高,花卉葉面的溫度�?筛哌_40℃左右,蒸騰作用強,同時水分蒸發(fā)也快,根系需要不斷吸收水分,補充葉面蒸騰的損失。如果此時澆冷水,雖然盆土中加了水分,但由于土壤溫度突然降低,根毛受到低溫的刺激,就會立即阻礙水分的正常吸收。這時由于花卉體內(nèi)沒有任何準備,葉面氣孔沒有關(guān)閉,水分失去了供求的平衡,導(dǎo)致葉面細由緊張狀態(tài)變成蔫,使植株產(chǎn)生“生理干旱”,葉片焦枯,嚴重時會引起全株死亡。這種現(xiàn)象在草本花卉中尤為明顯,如天竺葵、蔦蘿、翠菊等較忌炎熱天氣中午澆冷水。為此夏季澆花以早晨和傍晚為宜。 (記者 佚名) [詳情]
3.2.62 單葉 simple leaf 在一個葉柄上,只有一個葉片。 3.2.63 樹皮 bark 維管形成層以外所有組織的總稱。 3.2.64 樹齡 age of tree 樹木的年齡。 3.2.65 種子 seed 種子植物中,由受精胚株發(fā)育而成的結(jié)構(gòu)。 3.2.66 種皮 seed coat;spermoderm 由胚珠的珠被發(fā)育而成的保護種子的結(jié)構(gòu)。 3.2.67 秋梢 autumn growth 花木在秋季生長的枝條,一般指當(dāng)年第二次生長。 3.2.68 復(fù)葉 compound leaf 在葉柄上,著生兩個以上的小葉。 3.2.69 須根 fibrous root 主根不發(fā)達或很早就停止生長,由莖基部產(chǎn)生的許多細長呈須狀的不定根。 3.2.70 缺刻 incised 葉片邊緣凹凸不齊。 3.2.71 結(jié)實 fruit setting 由于房發(fā)育或子房與附屬組織共同發(fā)育成果實的過程。 3.2.72 根毛 root hair 根尖表皮細胞向外突出的毛狀物。 3.2.73 根尖 root tip ‘ 根的頂端部分。有一種提法是包括根冠、分生組織區(qū)、伸長區(qū)和根毛區(qū)四部分。 3.2.74 根系 root system 一株植物全部根的總稱。分直根系和須根系兩類。 3.2.75 根 root cap;calyptra 位于根尖前端的一種保護結(jié)構(gòu)。由多層松散排列的薄壁細胞組成,有保護分生組織不受土壤摩擦損傷的作用。 3.2.76 根被 velamen 氣生根根尖表面特化的吸水組織。 3.2.77 根瘤 root nodule 豆科、胡頹子科等植物根部的瘤狀突起,內(nèi)有根瘤菌共生,有固氮作用。 3.2.78 根蘗 stool shoot;root sucker 樹木根部接近地面或露出地面處所生的萌芽條。 3.2.79 球莖 corm 地下莖末端肥大成球狀的部分,為貯藏養(yǎng)料越冬的變態(tài)莖。 3.2.80 球果 cone 松、杉等裸子植物的雌性生殖器官。胚珠裸露生于層層鱗片內(nèi),外輪廓呈球形或圓形、卵形等統(tǒng)稱球果。 3.2.81 萌發(fā) sprout 種子或孢子發(fā)芽。 3.2.82 植株 plant 包括根、莖、葉等部分在內(nèi)的成長的植物體。 3.2.83 萼片 speal 花萼的組成部分,常為裂片狀,與葉構(gòu)造相同,可進行光合作用。 3.2.84 萼筒 calyxtube 合生萼下部萼片相連部分。 3.2.85 落花 flower drop 花朵從植株上脫落。 3.2.86 落蕾 flower bud falling 花蕾脫落。 3.2.87 雄花 male flower 僅具雄蕊群的花。 3.2.88 雄蕊 stamen 著生在花萼和花冠內(nèi)的花絲和花藥。 3.2.89 短枝 dwarf shoot;short shoot 節(jié)間甚短且不明顯的枝條,由長枝上的芽發(fā)育而成。 3.2.90 腋芽 axillary bud 生長在葉腋的芽。 [詳情]
不同大小倒置的花盆形成觀賞的不同視點 許多園藝愛好者對盆栽植物情有獨鐘。精心組合盆栽可以使小庭園變成一座活潑自然的容器花園。特別是夏天,多盆一年生、多年生和耐寒植物可組成一幅幅色彩紛呈、形態(tài)各異、芳香迷人的畫面。不時的重新排列搭配使得它們的景觀常看常新。盆栽植物的輕便易攜使種植者擺脫了傳統(tǒng)地面園藝的束縛,能隨心所欲地加以布置,或添加新品種,或及時更換已經(jīng)過季的植物。 雖然豐富的品種可以營造歡快熱鬧的氣氛,但數(shù)量并不代表一切。有時即使5盆花也能組成一幅妙趣橫生的畫面,因而真正的關(guān)鍵在于如何進行容器和植物的搭配。許多時候需要給某些品種墊高,臺階式配置法是較為簡單有效的,只需將育苗盆或板條箱倒扣過來,或直接用木頭和自制的植物支架墊高容器就可以了。 藍色缸置于藍色盆之上與彩葉植物十分相配 為了使低矮卻美觀的植物更為顯眼,同時不露出它們的支架,可將一系列在地面不可能一起生長的植物相搭配。如寶石大戟和珊瑚色吊鐘海棠雖然高度相差懸殊,前者有1.2米高,后者卻不足0.6米。不過只要給吊鐘海棠加高30厘米它們就可以相得益彰了。旁邊再配上一些參差不齊的錦紫蘇,這個組合就形色兼?zhèn)淞恕?階梯配置法也能創(chuàng)造出容器花壇里絕妙的色彩呼應(yīng)。錦紫蘇和大麗花簡直是天生的一對,前者的彩色葉片幾乎可以同任何一種大麗花相匹配。一般大麗花高0.9~1.2米,而錦紫蘇則不到0.75米,只要將它加高幾十厘米就可以了。 (記者 張力) [詳情]
在晚明至清代中葉的假山組合單元中,主要有絕壁及峰、巒、谷、澗、洞、路(蹬道)、橋、平臺、瀑布等,其組合方法大抵是臨池一面建有絕壁,絕壁下設(shè)路(有的則以位置較低的石橋或石磯作陪襯),再轉(zhuǎn)入谷中,由蹬道盤旋而上,經(jīng)谷上架空的橋(石梁)至山頂。山頂上或設(shè)平臺,或建小亭,以便休憩、遠望。一般峰、巒的數(shù)量和位置,都是根據(jù)假山的形體、大小來決定的;而石洞只不過一二,常隱藏于山腳或山谷之中;少數(shù)在山上再設(shè)瀑布,經(jīng)小澗而流至山下。但園中假山并不一定都具備這些單元,有的只是部分,如明代假山的主體,多半用土堆成,只是假山臨水處的東麓或西麓建一小石洞。如蘇州藝圃在山的西麓,南京瞻園在山的東麓。這種辦法既可節(jié)省石料、人工,又可在山上栽植樹木,以形成蔥郁蒼翠的山林之氣,其景與真山無異。至于清末的假山,則形體多半低而平,在橫的方向上,很少有高深的谷、澗以及較大的峰巒組合,僅在縱的方面,以若干蹬道構(gòu)成大體近于水平狀的層次。 絕壁 用太湖石疊砌的絕壁(石壁)是以臨水的天然石灰?guī)r山體為藍本的,由于其受波浪的沖刷和水的侵蝕,會在表面形成若干洞、渦以及皺紋等,并會產(chǎn)生近似垂直的凹槽,其凸起的地方隆起如鼻隼狀。大小不一的渦內(nèi),有時有洞,但洞則不一定在渦內(nèi)。洞的形狀極富變化,邊緣幾乎都為圓角,在大洞旁往往錯列有一二小洞。環(huán)秀山莊的石壁,主要模仿太湖石渦洞相套的形狀,渦中錯雜著各種大小不一的洞穴,洞的邊緣多數(shù)作圓角,石面比較光滑,顯得自然貼切。該假山西南角的垂直狀石壁作向外斜出的懸崖之勢,堆砌時不是用橫石從壁面作生硬挑出,而是將太湖石鉤帶而出,去承受上部的壁體。這樣既自然,又耐久,渾然天成,而不像有的假山用花崗巖條石作懸梁挑出,再在條石上疊砌湖石,顯得生硬造作。 黃石和石灰?guī)r一樣,在自然風(fēng)化過程中,巖面的石塊會有大有小,也會有直有橫有斜,互相錯綜,而且有會有進有出,參差錯落。蘇州耦園東部黃石假山的絕壁較能體現(xiàn)這種情形。其直削而下臨于池,橫直石塊大小相間,凸凹錯雜,似與真山無異。園林學(xué)家劉敦楨教授認為:“此處疊石氣勢雄偉峭拔,是全山較精彩的部分。” 洞室 一般設(shè)計在山體的核心部位,其大小須考慮到人體活動的范圍,所以高度常在2.20~2.50米之間,洞室周圍的面積以不小于3.0~4.0平方米為宜,如環(huán)秀山莊的假山石洞,其直徑在3米左右,高約2.7米。在設(shè)計洞室時,首先要考慮到壁體的堅固性,所以不論假山時代的早晚,一般多用橫石疊砌為主,同時還必須考慮到通風(fēng)、采光,所以一般在洞壁上,還設(shè)計若干小洞孔隙,有的則在洞壁上開較大的窗洞,以利用日照的散射與折射光線。采光的要求,應(yīng)以即便是陰沉的白晝,也能借助由外透進來的散射光線,識別人形及其一般人的行為活動為好。 洞頂?shù)淖龇ㄒ话阋蚤L條石板覆蓋較為普遍,尤其是一些年代較為久遠的假山,或一些深長的山洞。也有用“疊澀”(即用磚、石、木等材料作出層層向外或向內(nèi)疊砌挑出或收進的形式)的方法,向內(nèi)層層挑出,至中點再加粗長石條,并掛有小石如鐘乳狀的,如惠蔭園水假山石洞,這類假山一般洞室較大。而清代乾嘉年間戈裕良所創(chuàng)造的“將大小石鉤帶聯(lián)絡(luò)如造環(huán)橋法”,采用發(fā)起拱的穹窿頂或拱頂?shù)慕Y(jié)構(gòu)處理,則更合乎自然。一般洞頂?shù)纳喜�,就是登山后的山頂平臺了,所以也必須考慮用必要的石塊進行鋪平,灌漿,再覆土,或花街鋪地,并考慮一定的散水坡度,設(shè)計好散水孔。洞頂?shù)慕Y(jié)頂?shù)缴巾斕畛滗伷绞暮穸纫话銘?yīng)在0.50~0.60米以上,否則峰洞過分接近山巔,會感到山體的單薄感和虛假感。山巔平臺的外側(cè)需要設(shè)計女兒墻,以起到具有保護性質(zhì)的欄桿作用,同時它也是懸崖峭壁的山頂?shù)氖枕敳糠�,所以�?yīng)注意其起伏變化。洞室內(nèi)外還必須設(shè)計有內(nèi)、外的登山臺階,即蹬道,由洞內(nèi)到山頂?shù)臉翘菔降诺莱TO(shè)計成螺旋狀,其高度大致與洞門的高度相等,一般設(shè)計得接近人體的高度,即在1.85米左右,這樣可起到使人感到需要稍微低頭才能進出的心理反應(yīng)的效果。 蹬道用山石疊砌而成的蹬道是園林假山的主要形式之一,它能隨地形的高低起伏、轉(zhuǎn)折變化而變化。無論假山高低與否,其蹬道的起點兩側(cè)一般均用豎石,而且常常是一側(cè)高大、另一側(cè)低小,有時也常采用石塊組合的方式,以產(chǎn)生對比的效果。豎石的體形輪廓以渾厚為佳,而忌單薄尖瘦;有時為了強調(diào)變化,也常采用斜石,給人以飄逸飛動之感。若盤山蹬道的內(nèi)側(cè)是高大的山體,則蹬道的外側(cè)常設(shè)計成護山式石欄桿。蹬道的踏步一般選用條塊狀的自然山石,在傳統(tǒng)的假山或整修中,也出現(xiàn)過太湖石假山蹬道采用青石、黃石假山蹬道采用花崗巖(俗稱麻石)條石作踏步的情況。與假山蹬道相連的假山道路的路面一般以青磚仄砌為多,少數(shù)還采用花街鋪地的形式,在路面點綴一些吉利圖案,如“瓶生三戟”(“平升三級”)、“百結(jié)圖”、“百吉百利”,(亦稱“中國結(jié)”)等。另一種則用亂石鋪地或石片仄鋪的形式,顯得古樸自然,意趣無窮。 在園林中還有一種與樓閣相結(jié)合的室外樓梯式的假山蹬道,這就是樓閣建筑與疊山藝術(shù)相結(jié)合的云梯假山。所謂云梯,就是人行其中,隨蹬道盤旋而上,有腳踩云層,步入青云之感。所以其選用的石料多為灰白色的太湖石,以求神似。留園明瑟樓的“一梯云”假山的山墻上,有董其昌所書的“飽云”一額,正寫出了云梯假山的高妙境界�!秷@冶》說:“閣皆四敞也,宜于山側(cè),坦而可上,更以登眺,何必梯之。”說明云梯假山一般均隱設(shè)于樓閣之側(cè),以免影響樓閣的正面觀景,如留園冠云樓前的云梯設(shè)于樓的東側(cè),而網(wǎng)師園梯云室前的云梯假山則設(shè)于五峰書屋的山墻邊,借此云梯,可登五峰書屋的二樓。 谷兩山間峭壁夾峙而曲折幽深、兩端并有出口者稱谷,古代名園稱谷者如明代無錫的愚公谷、清代揚州的小盤谷等。在現(xiàn)存的假山作品中,以蘇州環(huán)秀山莊假山中的谷較為典型,兩側(cè)削壁如懸崖,狀如一線天,有峽谷氣氛。蘇州耦園的黃石假山有“邃谷”一景,其將假山分成了東、西兩部分,中間的谷道寬僅1米左右,曲折幽靜,劉敦楨教授認定為清初“涉園”遺構(gòu)。 澗谷中有水則稱之為澗。著名者如無錫寄暢園內(nèi)的假山中用黃石疊砌而成的“八音澗”,二泉細流在澗中宛轉(zhuǎn)跌落,琮有聲,如八音齊奏。蘇州留園中部的池北與池西假山相接的折角處,設(shè)計成水澗,正如山水畫中的“水口”,《繪事發(fā)微》中說:“夫水口者,兩山相交,亂石重疊,水從窄峽中環(huán)繞灣轉(zhuǎn)而瀉,是為水口�!庇命S石疊砌的水澗,顯得壁立峭,如臨危崖,澗中清流可鑒,因此上佳的假山,必定縮地有法,曲具畫理�!秷@冶》云:“假山以水為妙,倘高阜處不能注水,理澗壑無水,似有深意。”這可能是假山中“旱園水做”的一種方法,所以象留園的西部假山有一條用黃石疊砌的山澗,從山頂盤紆曲折而下,直到山腳下的溪邊,雖然此山澗無水,但亦能感到其意味深遠,且如值大雨滂沱時,又具備泄水的功能。 巒一般假山的結(jié)頂處,不是峰便是巒。《說文》云:“圓曰巒�!薄秷@冶》說:“巒,山頭高峻也,不可齊,亦不可筆架式。或高或低,隨致亂掇,不排比為妙�!彼源笮图偕接葢�(yīng)注意結(jié)頂,做到重巒迭嶂,前后呼應(yīng),錯落有致。一般園林中的土山均為巒之形式,如拙政園中部的東、西兩島。 峰《說文》云:“尖曰峰。”一般一座假山只能有一個主峰,而且主峰要有高峻雄偉之勢,其它的山峰則不能超過主峰,正如王維《山水訣》中所說的“主峰較宜高聳,客山須是奔趨”。以形成山峰的賓主之勢。各峰、巒之間的向背俯仰必須彼此呼應(yīng),氣脈相通,布置隨宜,而忌香爐蠟燭、刀山劍樹式的排列。 陳從周教授在分析了明代假山后指出,盡管其布局至簡,只有蹬道、平臺、主峰、洞壑等數(shù)事而已,但能千變?nèi)f化,“其妙在于開闔”,“開者山必有分,以澗谷出之”,如上海豫園、蘇州耦園的黃石假山;“而山之余脈,石之散點,皆開之法”,象旱假山的山根、散石等,水假山的石磯、石瀨(流水沖激的石塊)等�!瓣H者必主峰突兀,層次分明�!保ā独m(xù)說園》)所以假山的組合與布局,不管是一峰獨峙,還是兩山對峙,或平岡遠嶼,或崇山峻嶺,或筑室所依,或隔水相望,都應(yīng)該做到主次分明,顧盼有致,開闔互用。 [詳情]
咨詢熱線:0571-87153887 郵箱:[email protected] 在線咨詢:
Copyright ©2012-2025 農(nóng)苗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