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刺為蒺藜科、白刺屬匍匐性小灌木,俗稱地棗、地椹子、沙櫻桃等。常匍匐地面生長,株高30~50cm,多分枝,少部分枝直立,樹皮淡黃色,小枝灰白色,尖端刺狀,枝條無刺或少刺;葉互生,密生在嫩枝上,4~5簇生,倒卵狀長橢圓形,葉長1~2cm,先端鈍,基部斜楔形,全緣,表面灰綠色,背面淡綠色,肉質,被細絹毛,無葉柄,托葉早落�;ㄐ蝽斏�,蝎尾狀聚傘花序,萼綠色,萼片三角形,花瓣黃白色。果實近球形,徑5mm左右,果實成熟時初為紅色,后為黑色,酸、澀,有甜味,含多種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ㄆ�5~6月,果熟期7~8月。
白刺在渤海灣地區(qū)的物候期,3月中旬葉芽形成萌動膨大,4月中旬新梢開始生長并進入展葉盛期,部分出現花蕾,5月上旬為開花盛期,6月下旬果實由綠變紅、變紫直至紫黑色開始成熟,7月果實成熟并開始脫落,11月下旬為落葉期,植株進入休眠狀態(tài)。
白刺的適應性極強,耐旱、喜鹽堿、抗寒、抗風、耐高溫、耐瘠薄,為荒漠地區(qū)及荒漠平原典型植物,是我國寒溫、溫和氣候區(qū)的鹽漬土指示植物。白刺為旱生型陽性植物,不耐庇蔭、不耐水濕積澇。自然生長于鹽漬化坡埂高地和泥質海岸灘壟光板裸地上,耐鹽性能極強。多生長在干燥、多風、鹽堿重、土壤貧瘠、植物稀疏的嚴酷環(huán)境中,往往自成群落,伴生植物較少,在土壤含鹽量1.2%以上的地方偶見有鹽地堿蓬、翅堿蓬、檉柳、中華補血草等混生。
白刺分布于我國的西北沙漠地區(qū)及華北、東北沿海地區(qū),張家口壩上、天津、滄州、東營等地都有野生,主要有白刺(Nitraria schoberi L.)和小果白刺(Nitraria sibirica)兩種。
2、苗木培育
白刺為鄉(xiāng)土樹種,野生資源存量不多,一般無大規(guī)模人工育苗。經實踐證明,白刺的育苗技術是比較容易的,常用的有實生繁殖和扦插育苗,條件允許時還可采用容器育苗和組培育苗。
2.1實生繁殖
當白刺種子進入成熟期,黑色果實表面開始失去光澤甚至有點皺縮時,即可進行采種,種子采回后應充分晾干,除去雜質,裝袋放置在通風干燥處備用;也可在采集果實后,放在篩子里加水搓揉,濾去果汁和果皮,晾干種子備用。據測定,當年新采集的種子發(fā)芽率只有30%左右,大部分種子進入休眠,必須進行催芽處理,可以進行冬季沙藏或播種前溫水浸種進行催芽,經冬季沙藏的白刺種子發(fā)芽率可達70%以上。
種期以4月上、中旬為宜,提前播種易導致發(fā)芽率和產苗量下降。一般多采用大田條播,開溝寬8~10cm,溝距30cm,覆土深度以2cm為宜,畝播種量15~20kg,從播種到出苗時間較長,需25天以上,播種覆土后要輕輕鎮(zhèn)壓一次,便于接上底墑。
2.2扦插繁殖
白刺的匍匐莖貼地生長,在接觸地面的地方生出萌蘗根,剪離母株可培養(yǎng)成獨立植株。大量繁殖白刺幼苗可以采用扦插繁殖的方法,在每年的春季5月中旬,剪取上年生的白刺健壯枝條,剪成15cm長的小莖段,扦插于沙池中,一個月左右便可生出新根,成活率可達90%以上,第二年即可出圃。也可在雨季,截取15~20cm長的帶根枝條,直接栽種。
上一篇: 盆栽花卉春節(jié)前熱銷 擺放不對當心成了健康“殺手” 下一篇: 如何使盆栽花卉安全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