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羊茅(派尼)Pernille紫羊茅又名紅狐茅,禾本科,羊茅屬。廣泛分布于北半球寒溫帶。形態(tài)特征多年生草本植物,須根發(fā)達,具短的匍匐莖,稈基部斜聲或膝曲叢生,分支較緊密;葉片線形,光華柔軟,對折內(nèi)卷;種子細小,千粒重0.73g。播種量20-25克/平方米。生態(tài)特性紫羊茅適應性強,抗寒、抗旱、耐酸、耐貧瘠,較適于溫暖濕潤氣候和海拔較高的地區(qū)生長。在東北零下三十攝氏度能越冬,在ph值6.0-6.5的土壤中生長良好;夏季不耐熱,春秋生長快,且返青早、枯黃晚、壽命長,耐踐踏和低和低修剪,覆蓋力強,較低留茬高度2cm。質(zhì)量標準:審定種子-藍色標簽(CERTIFIEDSEED)。種子純凈度98%以上,種子發(fā)芽率85%以上。每克粒數(shù)為1203粒,千粒重0.74克,種子含水量9%以下。紫羊茅又名紅狐茅。紫羊茅廣布于北半球溫寒地帶,我國長江流域以北各省均有分布。紫羊茅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為冷季型草坪草,具有短的根莖及發(fā)達的須根。須根系纖細。1形態(tài)特征株高40-60cm,莖桿直立或基部稍膝曲,葉大量從根際生出,葉片對折或內(nèi)卷,呈窄線形;葉長20-30cm,寬3-5mm;圓錐花序長10-15cm,小穗有花3-6個。種子千粒重0.73g。[1]莖稈多年生禾草,具橫走根莖。稈疏叢生,基部斜生或膝曲,兼具鞘內(nèi)和鞘外分枝。稈細,高45~70厘米,具二至三節(jié),頂節(jié)位于稈下部三分之一處。葉片葉片對折或內(nèi)卷,寬1~2毫米,長10~20厘米。葉鞘基部者長,上部者短于節(jié)間。分蘗葉的葉鞘閉合。成長后基部葉鞘紅棕色,破碎呈纖維狀�;ㄋ雸A錐花序狹窄,長9~13厘米,寬0.5~2厘米。每節(jié)具1~2分枝,分枝直立或貼生,中部以下常裸露。小穗淡綠或先端紫色,含3~6小花。穎狹披針形。外稃長圓形,具不明顯的五脈。較好外稃具短芒。穎果長菱形,不易脫落,遇雨潮濕常在果柄上發(fā)芽。約6~7月開花。 分布環(huán)境在我國東北、華北、華中、西南及西北各地都有分布。多生于山區(qū)草坡,在稍濕潤的生境形成繁密的草甸。在內(nèi)蒙古呼盟、錫盟、大興安嶺多有分布,為冷濕地牧場重要草種。南方各省多分布于山地上部,如貴州梵凈山上部等形成山地草甸。北京附近常見于林緣灌叢之間。繁衍紫羊茅為根莖性中生禾草,常藉根莖進行繁衍。能適應潮濕的或干燥區(qū)濕潤生境,無論在水濕的灘地或山區(qū)林緣都能發(fā)育為叢密的草甸。由種子萌發(fā)的植株,初期發(fā)育緩慢,當年不能形成生殖枝,在播種后三、四年才能充分發(fā)育,但已形成的草叢,春季萌發(fā)后或利用后的再生草生長很快,利用期長,屬于長壽的多年生草。適宜季節(jié)在氣溫達4℃時,種子開始萌發(fā)。生長較適溫度約10~25℃,當氣溫逐漸升高時,影響其再生力和產(chǎn)草量。我國南方,夏季炎熱,干旱,影響紫羊茅的生長,在草地利用、管理上,應適當控制放牧強度,防止草場退化。紫羊茅是長日照植物,春季返青早。在華北、華東地區(qū),4月初返青,5月下旬抽穗,花期6月上旬,7月中旬種子成熟。綠色期長,約到11月上、中旬始枯黃越冬。適應性強耐寒性較強,在北方,次于冰草,但較多年生黑麥草、無芒雀麥草耐寒性稍強。喜涼爽濕潤條件。不耐炎熱,當氣溫達30℃時,出現(xiàn)輕度蔫萎,在38~40℃時,植株枯萎。在北京越夏死亡率可達30%左右,春秋季生長良好。但在海拔800米以上的低中山地種植,則表現(xiàn)常綠的性狀。在華北地區(qū)可作冬春季放牧型青綠飼料�?共 ⒖瓜x性較強,較少受病蟲害的侵襲。根系發(fā)達,入土深度可達100~130厘米,但主要根層集中在10~20厘米土層中。對土壤要求不嚴格,能耐瘠薄土壤,在沙質(zhì)土壤生長良好,根系充分發(fā)育;在粘土、沙壤土均可種植生長。能耐酸性土壤,在土壤Ph值4.5時,能夠生長。但以在Ph6~6.5中性土壤中生長良好。喜濕潤,耐水淹,在肥沃的土壤能很快建植成稠密的草地。再生力強,刈割30~40天后,可以迅速再生,恢復可利用的草地。利用年限長,一般可利用7~8年。栽培草地可利用10年以上,是建立人工放牧草地和混播草地的優(yōu)良草種之一。紫羊茅的適應性強,有很強的耐寒能力,在-30°C的寒冷地區(qū),能安全越冬。較適在中國北方寒溫帶高山、黃土高原及南方高海拔山地種植。耐蔭、耐瘠薄,分蘗能力極強,再生性好,容易建成稠密的放牧地和人工草地。種植播種紫羊茅種子很輕,1000粒重約0.7~1克,每千克136萬粒。發(fā)芽率高,但頂土率較小,播種時需要注意淺覆土。播種前要精細整地。根據(jù)本地氣候條件,可春播、夏播或秋播。北方以雨季播種較好,出苗快,雜草危害程度較輕。條播,行距15~30厘米,播深1~2厘米,也可撒播,或與紅三葉、白三葉、多年生黑麥草等混播。播種量1~1.5千克。如用于綠化草坪,播種量需4~5千克。幼苗管理紫羊茅前期生長很慢,須注意除草,特別春播時,除草尤為重要。播種前應施用充分的有機肥料,對根系發(fā)育,幼苗生長和促進分蘗都有明顯的作用。生長初期,地上部生長緩慢,對氮肥的需要不很明顯。在酸性土壤中,苗期需要一定量的過磷酸鈣,如每畝施用20~25千克,對于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長發(fā)育都很重要。生長期在放牧或刈割后應及時追施氮肥,一般每畝施硫銨15~25千克,對于促進分蘗,恢復生長有促進作用,并可結(jié)合灌水效果明顯。根據(jù)水肥需要和管理措施提高產(chǎn)量,可有較大的潛力。生長后期,多施氮肥,易使葉片徒長,分蘗增加,造成群落的透風、透光不良,易發(fā)生倒伏。采種采種時,春季不宜放牧或割草,待穗部變黃后即可采種。穗長約15~20厘米,可以采收穗部,然后刈割秸稈。穎果不易脫落,不及時收割,遇雨可能在果柄上萌發(fā)生長。
2019-03-11 電議拉丁名:PhyllanthiFructus別名:余甘,庵摩勒,庵摩落迦果,土橄欖,望果,油甘子。.產(chǎn)新時間:一月,二月所屬品種:易蟲易霉生長期1-3年形態(tài)特征喬木,高達23米,胸徑50厘米;樹皮淺褐色;枝條具縱細條紋,被黃褐色短柔毛。葉片紙質(zhì)至革質(zhì),二列,線狀長圓形,長8-20毫米,寬2-6毫米,頂端截平或鈍圓,有銳尖頭或微凹,基部淺心形而稍偏斜,上面綠色,下面淺綠色,干后帶紅色或淡褐色,邊緣略背卷;側(cè)脈每邊4-7條;葉柄長0.3-0.7毫米;托葉三角形,長0.8-1.5毫米,褐紅色,邊緣有睫毛。多朵雄花和1朵雌花或全為雄花組成腋生的聚傘花序;萼片6;雄花:花梗長1-2.5毫米;萼片膜質(zhì),黃色,長倒卵形或匙形,近相等,長1.2-2.5毫米,寬0.5-1毫米,頂端鈍或圓,邊緣全緣或有淺齒;雄蕊3,花絲合生成長0.3-0.7毫米的柱,花藥直立,長圓形,長0.5-0.9毫米,頂端具短尖頭,藥室平行,縱裂;花粉近球形,直徑17.5-19微米,具4-6孔溝,內(nèi)孔多長橢圓形;花盤腺體6,近三角形;雌花:花梗長約0.5毫米;萼片長圓形或匙形,長1.6-2.5毫米,寬0.7-1.3毫米,頂端鈍或圓,較厚,邊緣膜質(zhì),多少具淺齒;花盤杯狀,包藏子房達-半以上,邊緣撕裂;子房卵圓形,長約1.5毫米,3室,花柱3,長2.5-4毫米,基部合生,頂端2裂,裂片頂端再2裂。蒴果呈核果狀,圓球形,直徑1-1.3厘米,外果皮肉質(zhì),綠白色或淡黃白色,內(nèi)果皮硬殼質(zhì);種子略帶紅色,長5-6毫米,寬2-3毫米�;ㄆ�4-6月,果期7-9月。生長環(huán)境余甘子樹耐旱耐瘠,適應性非常強,喜光喜溫。一般在年均溫20℃左右生長良好,0℃左右即有受凍現(xiàn)象。我國野生分布在云南、廣西、福建、海南、臺灣、海南、四川、貴州等省,江西、湖南、浙江等省部分地區(qū)也有3分布情況一般在年均溫20℃左右生長良好,0℃左右即有受凍現(xiàn)象。中國野生分布在云南、廣西、福建、海南、臺灣、海南、四川、貴州等省,江西、湖南、浙江等省部分地區(qū)也有。余甘子(5張)生于海拔200-2300米山地疏林、灌叢、荒地或山溝向陽處。分布于印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南美有栽培。模式標本采自印度東部。
2019-03-11 電議象征幸福的矢車菊的故鄉(xiāng)在歐洲。它原是一種野生花卉,經(jīng)過人們多年的培育,它的“野”性少了,花變大了色澤變多了,有紫、藍、淺紅、白色等品種,其中紫、藍色較為名貴。在德國的山坡、田野、水畔、路邊、房前屋后到處都有它的蹤跡。它以清麗的色彩、美麗的花,芬芳的氣息、頑強的生命力博得了德國人民與馬其頓人民的贊美和喜愛,因此被奉為國花。形態(tài)特征矢車菊圖片(13張)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或更高,直立,自中部分枝,極少不分枝。全部莖枝灰白色,被薄蛛絲狀卷毛。基生葉及下部莖葉長橢圓狀倒披針形或披針形,不分裂,邊緣全緣無鋸齒或邊緣疏鋸齒至大頭羽狀分裂,側(cè)裂片1-3對,長橢圓狀披針形、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邊緣全緣無鋸齒,頂裂片較大,長橢圓狀倒披針形或披針形,邊緣有小鋸齒。中部莖葉線形、寬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4-9厘米,寬4-8毫米,頂端漸尖,基部楔狀,無葉柄邊緣全緣無鋸齒,上部莖葉與中部莖葉同形,但漸小。全部莖葉兩面異色或近異色,上面綠色或灰綠色,被稀疏蛛絲毛或脫毛,下面灰白色,被薄絨毛。頭狀花序多數(shù)或少數(shù)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花序或圓錐花序。總苞橢圓狀,直徑1-1.5厘米,有稀疏蛛絲毛�?偘s7層,全部總苞片由外向內(nèi)橢圓形、長橢圓形,外層與中層包括頂端附屬物長3-6毫米,寬2-4毫米,內(nèi)層包括頂端附屬物長1-11厘米,寬3-4毫米。全部苞片頂端有淺褐色或白色的附屬物,中外層的附屬物較大,內(nèi)層的附屬物較大,全部附屬物沿苞片短下延,邊緣流蘇狀鋸齒。邊花增大,超長于中央盤花,藍色、白色、紅色或紫色,檐部5-8裂,盤花淺藍色或紅色。瘦果橢圓形,長3毫米,寬1.5毫米,有細條紋,被稀疏的白色柔毛。冠毛白色或淺土紅色,2列,外列多層,向內(nèi)層漸長,長達3毫米,內(nèi)列1層,極短;全部冠毛剛毛毛狀�;ü�2-8月。[2]2生長環(huán)境適應性較強,喜歡陽光充足,不耐陰濕,須栽在陽光充足、排水良好的地方,否則常因陰濕而導致死亡。較耐寒,喜冷涼,忌炎熱。喜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沙質(zhì)土壤。
2019-03-11 電議葦狀羊茅原產(chǎn)于西歐,天然分布于蘇聯(lián)烏克蘭的伏爾加河流域,北高加索,土庫曼山地,西伯利亞,遠東等地。我國新疆有野生,對我國北方暖溫帶的大部分地區(qū)及南方亞熱帶都能適應,是該地區(qū)建立人工草場及改良天然草場非常有前途的草種。形態(tài)特征多年生。植株較粗壯,稈直立,平滑無毛,高80-100厘米,徑約3毫米,基部可達5毫米。葉鞘通常平滑無毛,稀基部粗糙;葉舌長0.5-1毫米,平截,紙質(zhì);葉片扁平,邊緣內(nèi)卷,上面粗糙,下面平滑,長10-30厘米,基生者長達60厘米,寬4-8毫米,基部具披針形且鐮形彎曲而邊緣無纖毛的葉耳,葉橫切面具維管束11-21,無泡狀細胞,厚壁組織成束,與維管束相對立,上、下表皮均存在。圓錐花序疏松開展,長20-30厘米,分枝粗糙,每節(jié)具2稀4-5,長4-9(13)厘米,下部1/3裸露,中、上部著生多數(shù)小穗;小穗軸微粗糙;小穗綠色帶紫色,成熟后呈麥稈黃色,長10-13毫米,含4-5小花;穎片披針形,頂端尖或漸尖,邊緣寬膜質(zhì),較好穎具1脈,長3.5-6毫米,第二穎具3脈,長5-7毫米;外秤背部上部及邊緣粗糙,頂端無芒或具短尖,較好外稃長8-9毫米;內(nèi)稃稍短于外稃,兩脊具纖毛;花藥長約4毫米;子房頂端無毛;穎果長約3.5毫米�;ㄆ�7-9月。染色體2n=28,42,70(Tischler1934),40(EvansG.1926)。[1]植株高度80-180cm,莖稈成疏叢狀,直立光滑,葉鞘大多光滑無毛;葉片線形,先端長漸尖,背面光滑,上面及邊緣粗糙,大多扁平;圓錐花序開展,直立或垂頭,小穗長10-13mm,含花4-5朵,綠而帶淡紫色;穎片披針形,無毛,先端漸尖。種子千粒重2.5g左右。2地理分布產(chǎn)新疆(鞏留、新源、尼勒克、霍城、阿勒泰)。生于海拔700-1200米的河谷階地、灌叢、林緣等潮濕處。內(nèi)蒙古、陜西、甘肅、青海、江蘇等地引種栽培。分布于歐亞大陸溫帶。[1]葦狀羊茅原產(chǎn)歐洲的西部,天然分布于烏克蘭、伏爾加河流域、北高加索、西伯利亞等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都有栽培。中國新疆、東北中部濕潤地區(qū)亦有野生,山東、北京、陜西、甘肅、江蘇、湖北、江西等省(市)引種成功,均表現(xiàn)良好的適應性和較高的產(chǎn)量。適于在各種土壤上生長,耐濕、耐旱、耐寒、耐熱,并耐酸、耐鹽堿,在pH4.7~9.5的土壤中均可生長,以在肥沃、潮濕、粘重、微酸性土壤中生長較佳。在冬季-15℃條件下可安全越冬,夏季在38℃高溫下可正常越夏,在湖北、江西、江蘇省可越夏。較適宜年降水量450~1000毫米,海拔1500米以下,年均溫9~15℃溫暖濕潤的地區(qū)生長。[2]3栽培技術(shù)牧草特性葦狀羊茅是適應性較廣泛的植物之 葦狀羊茅(8張)一。它能夠在多種氣候條件下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生長�?购帜苣蜔幔透珊涤帜苣统睗�,在冬季-15℃的條件下可安全越冬,夏季可耐38℃的高溫,除砂土和輕質(zhì)土壤外,葦狀羊茅可在多種類型的土壤上生長,有一定的耐鹽能力,可耐pH4.7~9.5的酸堿度。但葦狀羊茅較適宜在年降雨量450毫米以上和海拔1500米以下的溫暖濕潤地區(qū)生長,在肥沃,潮濕,粘重的土壤上較繁茂,較適的pH值在5.7~6.0之間。葦狀羊茅長勢旺盛,生長迅速,發(fā)育正常,春季返青早,秋季可經(jīng)受1~2次初霜冷凍。每年可生長270~280天,一般種子產(chǎn)量25~35千克/畝,種子千粒重為2.51克,每斤種子19.5萬粒。適宜于在各種土壤上生長。耐濕,耐寒、耐旱、耐熱;并耐酸、耐鹽堿,在pH4.7-9.5的土壤上均可生長,在肥沃、潮濕、粘重的土壤上生長較佳。春、秋兩季均可播種,每公頃播種量15-22.5kg,可與白三葉、紅三葉、紫紅苜蓿、沙打旺混播利用。鮮草每公頃產(chǎn)量38-45t,生產(chǎn)至第三年,可達45-53t;種子每公頃產(chǎn)量600-750kg。植株含干物質(zhì)29.6%,粗蛋白4.5%,粗脂肪0.5%,粗纖維8.0%,無氮浸出物13.4%,灰分3.2%。栽培要點葦狀羊茅較易建植,在春季或秋季皆可播種,以秋播為宜,當?shù)販剡_5~6℃時種子即可正常發(fā)芽,地溫達8~10℃時幼苗生長發(fā)育迅速并一致,秋播不宜過遲,一般掌握使幼苗越冬時達到分蘗期,以利越冬。播前須精細整地,施足底肥,為獲高產(chǎn),可根據(jù)土壤養(yǎng)分狀況,按需要量施肥,一般土壤有效成分可保持:磷(五氧化二磷)不低于30ppm,鉀(氧化鉀)不低于100ppm,速效氮在40~60ppm。播種量一般1.5~2.5千克/畝。條播行距30厘米,播深2~3厘米,播后適當鎮(zhèn)壓。葦狀羊茅還可和白三葉、紅三葉、紫花苜蓿、沙打旺混播,以建立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的人工草地。葦狀羊茅苗期生長緩慢,應注意中耕除草,有條件的每年越冬前追施磷肥,返青和收割后追施氮及適時澆水,可有效的提高產(chǎn)草量和改善品種。葦狀羊茅種子成熟時易脫落,采種可在蠟熟期,當60%的種子變成褐色時就可收獲。種子發(fā)芽率可保持4~5年,此后發(fā)芽率急劇下降,生產(chǎn)上應注意保種。常見病害禾草黃矮**病、禾草霜霉病常見蟲害亞洲飛蝗、寬須蟻蝗、小翅雛蝗、狹翅雛蝗、西伯利亞蝗、草原毛蟲類、意大利蝗、蠐螬、螻蛄類、金針蟲類、小地老虎、黃地老虎、大地老虎、白邊地老虎、大墊尖翅蝗、小麥皮薊馬、麥穗夜蛾、跳甲類、葉蟬類
2019-03-11 電議五彩石竹編輯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叫石菊、繡竹、剪絨花等。因其莖具節(jié),膨大似竹而得名。是中國傳統(tǒng)名花之一,原產(chǎn)中國東北,華北、長江流域及東南亞地區(qū),分布很廣。除華南較熱地區(qū)外,幾乎中國各地均有分布。常用播種、扦插和分株繁殖,同屬植物300余種。石竹可以全草或根入藥。具清熱利尿、破血通經(jīng)之功效。目錄1植物屬性形態(tài)特征同屬品種生態(tài)習性2人工栽培生物特性栽培歷史繁殖方法栽培技術(shù)栽培要領(lǐng)病蟲害及其防治3應用價值園林綠化藥用價值4文化寓意花語含義歷史傳說相關(guān)詩歌1植物屬性形態(tài)特征多年生草本[1],常作二年生花卉栽培。莖光滑多分枝,葉對生,線狀披針形�;ㄉS富,有白、紅、黃、粉紅、紫紅、橙紅或具有斑紋,缺刻及單瓣重瓣之分可用于花壇、花境、花臺或盆栽。可用于花壇、花境、花臺或盆栽。花期4月~10月,集中于4月~5月。適合花壇或盆栽,園藝栽培另有矮性三寸石竹、五寸石竹,皆是五彩石竹之雜交栽培種�?捎糜诨▔�、花境、花臺或盆栽可用于花壇、花境、花臺或盆栽原產(chǎn)中國,喜陽、耐寒,耐干旱,忌澇,喜排水良好、肥沃沙質(zhì)壤土。蒴果矩圓形,種子扁圓形,黑褐色�?捎糜诨▔�、花境、花臺或盆栽。可用于花壇、花境、花臺或盆栽。五彩石竹石竹花但因其莖具節(jié),膨大似竹,故名。為多年生草本植物,但一般作一、二年生栽培。北方秋播,來春開花;南方春播,夏秋開花。株高30-40厘米,直立簇生。莖直立,有節(jié),多分枝,葉對生,條形或線狀披針形�;ㄝ嗤矆A形,花單朵或數(shù)朵簇生于莖頂,形成聚傘花序,花徑2-3cm,花色有紫紅、大紅、粉紅、紫紅、純白、紅色、雜色,單瓣5枚或重瓣,先端鋸齒狀,微具香氣�;ò觋柮嬷邢虏拷M成黑色美麗環(huán)紋,盛開時瓣面如碟閃著絨光,絢麗多彩�;ㄆ�4月-10月,集中于4月-5月。蒴果矩圓形或長圓形,種子扁圓形,黑褐色。同屬品種同屬植物300余種,常見栽培的有︰1. 須苞石竹︰又名美國石竹、五彩石竹�;ㄉS富,花小而多,聚傘花序,花期在春夏兩季。2. 錦團石竹︰又名繁花石竹,矮生,花大,重瓣。3. 常夏石竹︰花頂生2朵~3朵,芳香。4. 瞿麥︰花頂生呈疏圓錐花序,淡粉色,芳香。生態(tài)習性五彩石竹喜陽、耐寒,耐干旱,忌澇,喜排水良好、肥沃沙質(zhì)壤土。其性耐寒而不耐酷暑,喜向陽、高燥、通風,和排水良好的肥沃壤土。繁殖用播種與扦插,種子發(fā)芽較適溫度為21至22℃,秋季播種,翌春定植;不易結(jié)實的重瓣品種,于秋季分株或扦插。石竹全草可人藥,有清熱利尿的功效。石竹是石竹科多年生宿根草花,現(xiàn)多作二年生花卉栽培。株高30—50厘米,白綠色。莖叢生,光滑無毛。葉條形或披針形。花單生,單瓣或重瓣,有淺紅、紅、淺紫、紫、白、復色等,花瓣邊緣有鋸齒;花期5—9月。蒴果矩圓形,種子黑色。另有產(chǎn)于歐洲者,叫美國石竹,花為聚傘花序。
2019-03-11 電議車桑子車桑子是耐干旱瘠薄的優(yōu)良護坡型灌木。車桑子(Dodonaeaviscksa(L.)Jacq)系無患子科(Sapindaceae)車桑子屬(DodonaeaMiller)。常綠灌木,高1~3m;小枝纖弱,稍呈蜿蜒狀,有棱角。在國內(nèi)分布于四川、云南、廣西、廣東、海南、臺灣。貴州為引種栽培。耐干旱脊薄,萌生力強,根系發(fā)達,呈叢生習性,種子油可供照明和作肥皂生產(chǎn)原料,葉入藥可治燙傷及咽喉炎,全株入藥可治風濕。是水土保持和白云質(zhì)砂石山地區(qū)造林的首選樹種。1試驗區(qū)概況試驗區(qū)選擇在晴隆縣盤江橋,為白云質(zhì)砂石山,其成土速度極慢,保水性能極差,土壤干燥脊薄,土層厚度在10cm以下,該地海拔600~720m,屬亞熱帶,種子皮堅硬,吸水性差。因此,播種前應該進行硬實處理。播種期一般以3-4月為宜,前三個月生長緩慢。形態(tài)特征車桑子,灌木或小喬木,高1-3m或更高。小枝扁,有狹翅或棱角,覆有膠狀粘液。單葉互生;葉柄短或近無柄;葉片紙花序質(zhì),形狀和大小變異很大,線形、線狀匙形、線狀披針形、倒披針形或長圓形,長5-12cm,寬0.5-4cm,先端短尖、鈍或圓,全緣或不明顯的淺波狀,兩面有粘流,無毛,干時光亮�;▎螒眩菩郛愔曛�;花序頂生或在小枝上部腋生,比葉短,密花,主軸和分枝均有棱角;花梗纖細,長2-5mm,有時可達1cm;萼片4,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長約3mm,先端鈍,雄蕊7或8,花絲長不及1mm,花藥長2.5mm,內(nèi)屈,有腺點;子房橢圓形,外面有膠狀粘液,2或3室花柱長約6mm,先端2或3深裂。蒴果倒心形或扁球形,2或3翅寬1.8-2.5cm,種皮膜質(zhì)或紙質(zhì),有脈紋。種子每室1或2顆,透鏡狀,黑色�;ㄆ谇锬�,果期冬末春初。[1]3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干旱山坡、曠地或海邊的沙土上。翅果資源分布:分布于我國東南部、南部至西南部。[2]4栽培車桑子(5張)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在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的環(huán)境生長良好。一般分布于低海拔地帶。對土壤要求不嚴,以砂質(zhì)壤土種植為宜。栽培技術(shù),用種子繁殖。選五年生以上的壯齡母株留種,采回后晾干置通風處貯藏。春播,開溝條播,行距30cm,種子粒距5cm,覆土2-3cm,澆水保濕。當苗高35cm左右移栽。按行株距150cm/150cm開穴,每穴栽1株,稍壓緊,澆足定根水。
2019-03-11 電議液力噴播機是一種新型高效,適應性廣,操作維護簡單的理想環(huán)境綠化機械.廣泛用于高速公/鐵路邊坡植被保護,河堤生物防護以及大規(guī)模綠地建植.
2019-03-11 電議咨詢熱線:0571-87153887 郵箱:[email protected] 在線咨詢:
Copyright ©2012-2025 農(nóng)苗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