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類:種子|分類:工程用草花種子|品種:向日葵|類別:組合類|應(yīng)用場景:綠化工程、綠化工程|品種純度:95(%)|等級:1|病蟲害:無|凈度:95(%)|含水量:5(%)|發(fā)芽率:85(%)|百粒重/千粒重:7(g)|
2019-03-14 電議|種類:種子|分類:工程用草花種子|品種:桂花|類別:觀葉類|應(yīng)用場景:綠化工程|產(chǎn)地:國產(chǎn)|病蟲害:無|凈度:60(%)|百粒重/千粒重:50(g)|產(chǎn)地/廠家:云南今業(yè)集團種子苗木公司|常見品種:林木種子||
2019-03-14 電議|種類:種子|品種:豆科紫穗槐屬|(zhì)等級:1|品種純度≥:95.0(%)|凈度≥:95.0(%)|發(fā)芽率≥:80.0(%)|水分≤:5.0(%)|||
2019-03-14 電議|種類:種子|品種:香樟|等級:2|凈度≥:95.0(%)|發(fā)芽率≥:70.0(%)|水分≤:6.0(%)|產(chǎn)地/廠家:云南今業(yè)集團種子苗木公司|級別:良種||
2019-03-14 電議|種類:種子|品種:桉樹|等級:2|品種純度≥:95.0(%)|凈度≥:95.0(%)|發(fā)芽率≥:70.0(%)|水分≤:6.0(%)|產(chǎn)地/廠家:云南今業(yè)集團|水分:5|凈度:70|||
2019-03-14 電議通過對3種胡枝子開花特性觀察表明:尖葉胡枝子,達烏里胡枝子和二色胡枝子單株花序數(shù)分別為805.6、277.0和548.3個;日開花高峰尖葉胡枝子出現(xiàn)在9:00~10:00,達烏里胡枝子在10:30~11:30,閉花高峰均出現(xiàn)在15:30~16:00,二色胡枝子
2019-03-14 電議旱冬瓜,樺木科榿木屬。落葉大喬木,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均有分布。具有藥用、木材、綠化等多種用途。旱冬瓜(AlnusnepalensisD.Don),又名蒙自榿木(中國樹木分類學),尼泊爾榿木(中國植物志),冬瓜樹(云南),為樺木科榿木屬大喬木,高約18米,胸徑1米;小樹樹皮光滑綠色,老樹樹皮黑色粗糙縱裂;枝條無毛,幼枝有時疏被黃柔毛;芽具柄,芽鱗2枚,光滑。葉紙質(zhì),卵形、橢圓形,長10-16厘米,頂端漸尖或驟尖,稀鈍圓,基部寬楔形,稀近圓形,邊緣具疏齒或全緣,葉面翠綠,光滑無毛,背面灰綠,密生腺點,幼時疏被棕色柔毛,沿中脈較密,或多或少宿存,脈腋間具黃色髯毛,側(cè)脈12-16對;葉柄粗壯,長1.5-2.5厘米,近無毛。雄花序多數(shù)組成圓錐花序,下垂。果序長圓形,長約2厘米,直徑約8毫米,序梗短,長2-3厘米,由多數(shù)組成頂生,直立圓錐狀大果序;果苞木質(zhì),宿存,長約4毫米,頂端圓,具5淺裂。果為小堅果,長圓形,長約2毫米,翅膜質(zhì),寬為果的1/2,稀與果等寬。2分類在云南民間稱為冬瓜樹的樹種實際上包括了榿木屬的3個樹種,它們也是榿木屬在云南分布的3個種,分別是旱冬瓜、榿木 (AlnuscremastogyneBurk.)和川滇榿木(Alnusferdinandi-coburgiiSchneid.)(又名水冬瓜)。它們主要區(qū)別在于果實,旱冬瓜果序和雄花序由多數(shù)組成圓錐狀,生于枝頂),其余2種果序和雄花序單生葉腋,榿木果梗柔軟,下垂;川滇榿木果直立,很少下垂。我們常見的是分布較為廣泛的旱冬瓜,市場及民間常見的也多是旱冬瓜。用途旱冬瓜(AlnusnepalensisD.Don)具有多種用途。旱冬瓜材質(zhì)細,紋理直,木紋清晰,供制家具、器皿,如制作茶葉包裝盒,無氣味;樹皮含單寧入藥可消炎止血;根具根瘤菌,寄生固氮**,葉為優(yōu)質(zhì)綠肥,可改良土壤,為山地增肥,適用于林農(nóng)間作;旱冬瓜林群落的抗徑流能力和抗土壤侵蝕能力較強,可以作為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yǎng)林的主要造林樹種。早冬瓜生長迅速,適應(yīng)性廣,砍伐后伐樁萌芽力強,具有良好的天然更新和萌蘗更新能力,可用荒山綠化樹種。旱冬瓜可與多種針葉樹種混交,對于改變純林結(jié)構(gòu),增加養(yǎng)分還田量,促進目的樹種的生長,減少病蟲害及增強各種防護性能有重要作用,是營建生態(tài)林、用材林等多功能林的優(yōu)良樹種 。分布旱冬瓜廣泛分布于全省各地,生于海拔500-3600米的濕潤坡地或溝谷臺地林中。西藏東南部、四川西南部、貴州亦有分布。對于人工造林來說,可適用的造林范圍廣,宜于發(fā)展的地區(qū)較多。旱冬瓜育苗技術(shù)云南明林園藝綠化有限公司在多年的旱冬瓜育苗實踐中,不斷總結(jié)經(jīng)驗,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育苗方法,具體方法如下:一、種子的采收、處理及貯藏:元旦前后旱冬瓜種子開始成熟,當果實大部分由綠色變?yōu)辄S褐色時即可采集,過早成熟不好,發(fā)芽率低,過遲果實裂開,種子飛散不易收集。采回的果實曬2—3天,再放于通風干燥地方陰干,3—4天后,果苞開裂種子脫出。篩去雜質(zhì)后及時進入冷庫冷藏,冷藏溫度以0-5度為宜。二、種子消毒:播種前先用0.2%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種子半小時,再漂洗幾次后用常溫水浸泡24小時,瀝水稍晾干后即可播種。三、苗床整理:苗床應(yīng)選擇透氣性良好的沙壤土,每畝散1000-1500公斤充分腐熟的農(nóng)家肥、40公斤氮、磷、鉀比例為1:1:1的復合肥,然后挖地翻土,深度20厘米左右,較后整理成墑,寬度1.2米,長度根據(jù)地形決定。一般不超過20米,以方便管理。苗床表面應(yīng)做到平整,土細。四、播種:按每平方米50克種子的用量散播在苗床表面上,蓋疏松、透氣及保濕性好的育苗專用基質(zhì),厚度以不見種子為宜,噴500-600倍液的多菌靈溶液,再搭50厘米高的塑料薄膜拱棚保溫保濕。一星期開始出苗,三個星期基本出齊。五、移栽:旱冬瓜容易移栽,但當有5-6片真葉時移栽成活率較高。造林苗以袋苗為好,選擇高度30-40厘米高為宜,也可以選擇更大的苗造林,造林以農(nóng)歷6月24前后為宜,這段時間雨水豐富,空氣濕度大,造林容易且成活率高。
2019-03-14 電議種子橢圓形�;ㄆ�3~5月。生于山坡路旁灌木叢中或草坡。分布云南、四川、貴州,陜西、甘肅、河南、山西、河北等地。本植物的葉(白刺花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生態(tài)習性喜光,耐寒,耐干旱貧瘠。園林用途多用于林緣,草坪,園路
2019-03-14 電議早熟禾科(Poaceae)黑麥草屬(Lolium)植物,約10種。叢生,根系發(fā)達,須根主要分布于15厘米表土層中,分蘗眾多,單株栽培情況下可達250-300個或更多。稈直立,高80-100厘米。葉狹長,長5-12厘米,寬2-4毫米,深綠色,幼時折疊;葉耳��;葉舌小而鈍;葉鞘裂開或封閉,長度與節(jié)間相等或稍長,近地面葉鞘紅色或紫紅色。穗細長,較長可達30厘米;每小穗含小花7-11朵。種子扁平,略小。外稃長4-7毫米,背圓,有脈紋5條,質(zhì)薄,端鈍,無芒或近似無芒;內(nèi)稃和外稃等長,頂端尖銳,質(zhì)地透明,脈紋靠邊緣,邊有細毛。形態(tài)特征根系發(fā)達,須根主要分布于15厘米表土層中;分蘗多,稈扁平直立,高80~100厘米;葉狹長,葉脈明顯,芽中幼葉呈折疊狀,葉耳小,葉舌小而鈍。葉鞘裂開或封閉,長度與節(jié)間相等或稍長,近地面葉鞘紅 色或紫紅色;穗狀花序,細長,可達30厘米,含小穗軸數(shù)可達35個,小穗單生,無柄。兩側(cè)壓扁以其背面對向穗軸,每小穗含花5~10朵。除頂端小穗外,余均無內(nèi)穎。外穎短于小穗。異花授粉;種子扁平,略小,外穎無芒。千粒重1.5~2.0克。[1]多年生黑麥草是禾本科早熟禾亞科黑麥草屬多年生疏叢型草本植物[2]。具短根莖,莖直立;叢生,株高50~100厘米。葉片窄長,邊緣粗糙,深綠色,具光澤,富彈性。葉脈明顯,葉舌膜質(zhì),幼葉折疊于牙中穗狀花序頂生,小穗含4-15小花,單生于穗軸的每節(jié),兩側(cè)壓扁,以其背面對向穗軸,較好穎除在頂生小穗外均退化,第二穎位于背軸的一方,具5-9脈[3]。較好穎常常退化,第二穎質(zhì)地堅硬,有脈紋3~5條,長6~12毫米。外稃披針形,長4~7毫米,質(zhì)薄,端鈍,無芒或有芒;內(nèi)稃和外稃等長,頂端尖銳,透明,邊有細毛。穎果梭形。種子千粒重1.5克。2生長環(huán)境喜溫涼濕潤氣候,宜夏季涼爽、冬季不太嚴寒地區(qū)生長。難耐-15℃的低溫,10~27℃均能適宜生長。35℃以上易枯萎死亡。不耐蔭,能耐濕,不耐旱,夏季高溫干旱對生長極為不利,喜肥不耐瘠,適宜在排水良好、濕潤肥沃、pH值為6~7的土壤上栽培。[1]黑麥草喜溫涼濕潤氣候。宜于夏季涼爽、冬季不太寒冷地區(qū)生長。10℃左右能較好生長,27℃以下為生長適宜溫度,35℃生長不良。光照強、日照短、溫度較低對分蘗有利。溫度過高則分蘗停止或中途死亡。黑麥草耐寒耐熱性均差,不耐陰。在風土適宜條件下可生長2年以上,國內(nèi)一般僅作越年生牧草利用。黑麥草在年降水量500-1500毫米地方均可生長,而以1000毫米左右為適宜。較能耐濕,但排水不良或地下水位過高也不利黑麥草的生長。不耐旱,尤其夏季高熱、干旱更為不利。對土壤要求比較嚴格,喜肥不耐瘠。略能耐酸,適宜的土壤pH為6-7。[4]3分布情況原產(chǎn)于西南歐、北非及亞洲西南。1677年英國首先栽培。在英國、新西蘭、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廣泛栽培,在中國長江流域、四川、云南、貴州、湖南一帶生長良好。[5]4栽培技術(shù)春秋均可播種,而以秋播為佳。每公頃播種量11~15千克,行距15~20厘米,覆土深度1~2厘米。施用氮肥,可促進生長,增加有機物質(zhì)產(chǎn)量和蛋白質(zhì)含量,減少難以消化的半纖維素含量。秋播次年可刈割3~4次,每公頃產(chǎn)鮮草45~60噸或種子750~1125千克。作青飼利用宜抽穗前或稍晚刈割。作干草用宜初花期刈割。收種用的應(yīng)于蠟熟期刈割。留茬高度不應(yīng)低于5厘米,以利再生。[1]由于多年生黑麥草結(jié)籽正常,通常均采用播種繁殖。播前需要精細整地,提早l天深灌土地,次日在表土半濕條件下進行播種。如條件許可,耕翻土地時宜施入適量基肥,對草苗生長有利。黑麥草種子發(fā)芽迅速,一般播后5—7天即可出苗,出苗后幼苗期應(yīng)注意供給水分及拔除雜草。由于它的分蘗力極強,必須定期修剪,以控制其生長高度,并促進其基部增加分蘗密度,使其迅速覆蓋成形。為了使黑麥草形成草坪,經(jīng)常保持綠色,噴施氮肥十分重要,長江流域一般于梅雨季節(jié)施用,用量為3kg/100米2。黑麥草播種量為15—30g/米2,秋播和春播均可,但以秋播較為適宜,因秋播雜草較少,幼苗期養(yǎng)護管理省工。多年生黑麥草也可采用營養(yǎng)繁殖。通常在擴大繁殖優(yōu)良品種或種子供應(yīng)不足情況下采用。一般挖起l米2草塊,約可擴大移栽5一10米2,而且栽植后成活迅速,成苗率很高。[6](一)整地與施肥多年生黑麥草種子小,幼苗纖細,頂土力弱,種植地要深翻松耙,粉碎土塊,整平地面,蓄水保墑,使土壤上虛下實,為種子出苗創(chuàng)造良好的土壤條件。結(jié)合翻耕,視土壤肥力情況施足底肥。一般每畝施有機肥料1000~1500千克,或復合化肥25~30千克。(二)種子與播種種子田播種國家規(guī)定標準Ⅰ級種子,收草田播種國家規(guī)定標準Ⅰ~Ⅲ級種子均可。無論是自產(chǎn)或是購入的種子都需在播前檢測品質(zhì),確定級別,算出實際播種量。春、夏、秋季均可播種,可根據(jù)當?shù)鼐唧w條件來確定,一般收種可在秋季播種,便于翌年收種后翻種其它作物。種子田用單播,收草可單播,可混播。條播行距,種子田宜寬35~40厘米,收草田宜窄20~30厘米。播撒時落粒要均勻。覆土要深淺一致,以免影響出苗。收種畝播0.75~1.0千克,收草畝播1.0~1.25千克。與白三葉,紅三葉,百脈根混播時,其混播比例視草地利用目的而異,放牧為主的草地多年生黑麥草占50~60%。割草為主的草地多年生黑麥草占60~70%為宜。播種深度2~3厘米。(三)田間管理播種后出苗前遇雨,土壤表層形成板結(jié)層,要注意及時破除板結(jié)層,以利出苗,保全苗。幼苗期要及時除草,并注意防治蟲害。由于根系發(fā)達,分蘗多,再生快,每次刈割后要及時追施氮肥,每畝5~10千克。若為酸性土壤,可增施磷肥每畝10~15千克。(四)收獲利用收草宜在抽穗至乳熟期進行;放牧宜在株高15~20厘米時進行。無論是放牧或割草,留茬高度不得低于7厘米,過高形成牧草浪費,過低影響牧草再生長。當混播草地出現(xiàn)多年生黑麥草生長過快,抑制豆科牧草生長時,可通過刈割或放牧加以抑制,以保護豆科牧草的正常生長。由于多年生黑麥草抽穗不整齊,種子成熟先后不一致,加以自行脫粒性高,應(yīng)在全田70%的種穗變黃白時及時收割,運曬,脫粒,收藏。為延長草地的利用年限,在管理上要特別重視適時適量灌水施肥。[7]應(yīng)選擇地勢平坦,土質(zhì)肥沃,排灌方便之處栽種。春秋均可播種而以早秋播種為宜。多年生黑麥草早期生長較其他多年生牧草為快,秋播后如天氣溫暖,在初冬和早春就可生產(chǎn)相當?shù)牟萘�。由于其生長速度較快,次年開春后即達較盛時期,雜草也難侵入。單播時每667平方米播種量以1.5-2千克為度�?蓷l播或撒播。施用氮肥可提高牧草質(zhì)量。據(jù)研究,在每667平方米施氮量0-22.4千克情況下,每1千克氮素可生產(chǎn)黑麥草干物質(zhì)24.2-28.6千克,粗蛋白質(zhì)4千克。多年生黑麥草還可與其他豆科牧草如紅三葉、苜蓿、紫云英等混種,可克服豆科牧草單種產(chǎn)量不高、營養(yǎng)不完善、不易調(diào)制保藏等缺點。
2019-03-14 電議臭椿(Ailanthusaltissima)原名樗(chū),又名椿樹和木礱樹,因葉基部腺點發(fā)散臭味而得名。屬于苦木科,是一種落葉樹。它原產(chǎn)于中國東北部、中部和臺灣。生長在氣候溫和的地帶。這種樹木生長迅速,可以在25年內(nèi)達到15米的高度。此物種壽命較短,極少生存超過50年。 形態(tài)特征臭椿臭椿屬共約10~15種,主產(chǎn)亞洲東南部。中國有6種3變種1變型。落葉喬木,樹高可達30米,胸徑1米以上,樹冠呈扁球形或傘形。樹皮灰白色或灰黑色,平滑,稍有淺裂紋。枝條粗壯。小枝粗壯。奇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小葉近基部葉緣具少數(shù)粗齒,卵狀披針形,葉總柄基部膨大,齒端有1腺點,有臭味。雌雄同株或雌雄異株。圓錐花序頂生,花小,雜性,白綠色,花瓣5~6,雄蕊10。翅果,有扁平膜質(zhì)的翅,長橢圓形。種子位于中央。3生態(tài)習性臭椿喜光,不耐陰。適應(yīng)性強,除黏土外,各種土壤和中性、酸性及鈣質(zhì)土都能生長,適生于深厚、肥沃、濕潤的砂質(zhì)土壤。耐寒,耐旱,不耐水濕,長期積水會爛根死亡。深根性。對煙塵與二氧化硫的抗性較強,病蟲害較少。能耐干旱及鹽堿,且生長速,對有毒氣體的抗性較強,可作城市、工礦區(qū)和農(nóng)村綠化樹種。根皮和莖皮作藥用,有燥濕清熱、消炎止血的效用;莖皮含樹膠;葉可飼椿蠶,浸出液可作土農(nóng)藥;種子含脂肪油30—35%,為半干性油,殘渣可作肥料;根含苦楝素、脂肪油及鞣質(zhì)。用種子或根糵苗分株繁殖。[1]4物種分布臭椿喜光。不耐嚴寒。在年平均氣溫7~19℃、年降雨量400~2000毫米范圍內(nèi)生長正常;年平均氣溫12~15℃、年降雨量550~1200毫米范圍內(nèi)較適生長。產(chǎn)各地,為陽性樹種,喜生于向陽山坡或灌叢中,村莊家前屋后多栽培,常植為行道樹。[2]分布于我國北部、東部及西南部,東南至臺灣省木材較輕軟,容易發(fā)霉,也容易遭受蟲蛀。在中國,南自廣東、廣西、云南,向北直到遼寧南部,共跨22個省區(qū),而以黃河流域為分布中心。垂直分布在海拔100~2000米范圍內(nèi)。5人工培育一般用播種繁殖。對土壤要求不嚴,但在重粘土和積水區(qū)生長不良。耐微堿,pH的適宜范圍為5.5~8.2。對中性或石灰性土層深厚的壤土或砂壤土適宜,對氯氣抗性中等,對氟化氫及二氧化硫抗性強。生長快,根系深,萌芽力強�;ㄆ�5~7月,種子9~臭椿10月成熟。播種育苗容易,以春季播種為宜。在黃河流域一帶有晚霜為害,春播不宜過早。種子千粒重28~32克,發(fā)芽率70%左右。播種量每畝3~5千克。通常用低床或壟作育苗。栽植造林多在春季,一般在苗木上部壯芽膨脹成球狀時造林進行。在干旱多風地區(qū)也可截干造林。立地條件較好的陰坡或半陰坡也可直播造林。臭椿對病蟲害抵抗能力較強。常見病有白粉病。旋皮夜蛾、蓖麻蠶是主要的食葉害蟲,為害苗木。斑衣蠟蟬是常見的刺吸害蟲。臭椿溝眶象、溝眶象是常見的蛀干害蟲。木材可供建筑、制人造板等。根皮、莖和種子供藥用。臭椿是荒山造林、庭園和工礦區(qū)綠化樹種。葉可飼養(yǎng)樗蠶。[3]種子:花單性或雜性,5-6月開花,9-10月果實成熟。翅果,種子采集加工時去雜不必去翅,種子千粒重28-32克,每公斤種子3.2-3.4萬粒,發(fā)芽率80%左右,種子干藏貯存,發(fā)芽力可保持1年。育苗:早春采用條播。先去掉種翅,用始溫40度的水浸種24小時,撈出后放置在溫暖的向陽處混沙催芽,溫度20-25度之間,夜間用草簾保溫,約10天種子有1/3裂嘴即可播種。行距25-30厘米,覆土1-1.5厘米,略鎮(zhèn)壓,每畝播種量5公斤左右。4-5天幼苗開始出土,每米長留苗8-10株,每畝苗1.2-1.6萬株,當年生苗高60-100厘米。較好移植一次,截斷主根,促進側(cè)須根生長。臭椿的根蘗性很強,也可采用分根、分蘗等方法繁殖。[2]危害臭椿樹常見的蟲害有立枯病,癭螨,盲蝽這三種1、立枯病主要危害當年生播種嫁接苗或組培苗的莖基部,造成被害部位壞死,植株死亡。防治方法:⑴施足基肥,每畝施用腐熟的雞糞2000kg或其他廄肥5000kg。⑵病害發(fā)生時可用72.2%普力克水劑稀釋600—1000倍進行莖基部噴灑或澆灌苗床,陰雨季節(jié)用藥要勤。[4]2、癭螨主要危害幼芽,使得新葉短小皺縮,質(zhì)地變硬,呈暗黃褐色,頂梢生長停止,嚴重影響了樹體的發(fā)育及觀賞價值。防治方法:⑴將帶蟲苗木置于50℃的溫水中浸泡10分鐘或用硫磺粉熏蒸,可殺死蟲體。⑵在春季發(fā)芽前,噴灑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殺死越冬蟲體。⑶蟲害發(fā)生時可噴灑20%三氯殺螨醇乳油1000倍液或1.8%蟲螨立克乳油2000—3000倍液。3、盲蝽8—9月危害葉片,使葉尖部卷曲,影響植株正常生長。防治可噴灑40.7%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或25%愛卡士乳油1000倍液。臭椿揮發(fā)出的特殊臭味具有很強的殺菌除蟲功效,并可與其他物質(zhì)混合成殺蟲劑,所以臭椿對病蟲害抵抗能力較強,病蟲害危害較輕。臭椿葉點霉病和白粉病是主要危害葉部的病害,要及早發(fā)現(xiàn)及時防治。臭椿溝眶象、斑衣蠟蟬、樗蠶蛾、臭椿皮燈蛾、椿大象甲等是危害臭椿的主要害蟲。對斑衣蠟蟬、樗蠶蛾、臭椿皮蛾、椿大象甲,可在幼蟲或若蟲期噴灑25%滅幼脲Ⅲ號1000倍液或20%殺滅菊酯乳油2000倍液進行防治[1]。臭椿溝眶象(Eucryptorrhynchusbrandti(Harold)),又名椿小象,屬鞘翅目,象蟲科,張秀玲等對其進行了專門研究,認為臭椿溝眶象是檢疫對象,此蟲食性單一,是專門危害臭椿的一種枝干害蟲,主要以幼蟲蛀食枝、干的韌皮部和木質(zhì)部,因切斷了樹木的輸導組織,導致輕則枝枯、重則整株死亡。成蟲羽化大多在夜間和清晨進行,有補充營養(yǎng)習性,取食頂芽、側(cè)芽或葉柄,成蟲很少起飛、善爬行,喜群聚危害,危害嚴重的樹干上布滿了羽化孔。人工林和行道樹受害較嚴重。因臭椿溝眶象飛翔力差,自然擴散靠成蟲爬行,故人為調(diào)運攜帶有蟲的苗木或新采伐的帶皮圓木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方式。防治上主要從三種途徑入手:一是嚴把檢疫關(guān),防止其傳播蔓延。二是加強監(jiān)測,適時防治�?刹捎糜寐萁z刀擠殺剛開始活動的幼蟲、打孔注藥、人工捕殺、仿生劑防治等方法。三是保護天敵啄木鳥,發(fā)揮生物控制的作用。
2019-03-11 電議咨詢熱線:0571-87153887 郵箱:[email protected] 在線咨詢:
Copyright ©2012-2025 農(nóng)苗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