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營養(yǎng)高產量黃色小米好口感粘甜香張雜谷5號
-
¥91.00
-
供貨總量:供貨量充足
發(fā)貨地點:河北
發(fā)布時間:2024年10月07日
有效期至:2024年11月07日
最低起訂量:1千克
供貨總量:充足
- 本產品由紀鵬園提供,請致電了解詳情。
該信息已被查詢5290次
紀鵬園
供貨總量:供貨量充足
發(fā)貨地點:河北
發(fā)布時間:2024年10月07日
有效期至:2024年11月07日
最低起訂量:1千克
供貨總量:充足
該信息已被查詢5290次
張雜谷5號一、品種來源:“張雜谷5號” 是河北省張家口市農科院選育成功的谷子兩系雜交種。2005年在全國小米鑒評會上評為一級優(yōu)質米。 二、特征特性:“張雜谷5號”:綠苗綠鞘,生育期125天,單稈無蘗。成株莖高118.7cm,穗長32cm,穗粗2.0cm,棍棒穗型。單株粒重29.1g,千粒重3.1g,出谷率74.8% ,谷草比為1.51,白谷黃米。表現抗逆性較強,高抗白發(fā)病,線蟲病�?购怠⒖沟�、適應性強、高產穩(wěn)產、米質特優(yōu)適口性好。三、產量品質表現:“張雜谷5號”一般畝產400 kg,較高畝產600 —800kg。四、栽培技術要點:該雜交種增產潛力大,要求生育后期肥水供應充足。1、整地:畝施磷酸二銨10kg和圈肥3000-4000kg。2、播種:暖區(qū)5月上中旬,畝播量0.75kg,使用谷子專用播種機畝用種0.25-0.3公斤3、田間管理:(1)綠苗為真雜交種,間苗時要嚴格去掉黃苗留綠苗。今年雜交谷種沒有自交苗了 。(2)株行距4寸x 8寸,播種深度2-3cm。留苗密度,中上等地2.5萬株/畝,下等地1.5萬株/畝。(3)追肥,畝施尿素30kg,其中:拔節(jié)期10kg,抽穗期追15kg,灌漿期結合澆水5kg。五、注意事項:“張雜谷5號”為雜交種,只種一代,不能留種!否則將大幅度減產!六、適宜推廣范圍: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內蒙等�。▍^(qū))北部≥10℃積溫3200℃以上肥水條件好的地 區(qū)均可種植。高產節(jié)水耐瘠耐旱 聯合國將全球推廣“張雜谷”張家口谷子將在全球生根結籽!前不久,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雅克·迪烏夫專程來到河北張家口,考察該市農科院選育的“張雜谷”新品種。經評估后,雅克·迪烏夫表示,鑒于“張雜谷”具有高產、節(jié)水、耐瘠、耐旱等諸多優(yōu)點,對世界糧食安全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決定在全球推廣“張雜谷”種植。 張家口市農科院從1969年開始選育高產谷子雜交品種,40年間攻克關鍵性難題30多個,獲得國際領先水平科研成果5項,已選出6個適宜生產種植的雜交種,在全國示范推廣面積達100萬畝,增創(chuàng)經濟效益2.6億元,成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領先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其中,“張雜谷5號”水澆地畝均產量超過600公斤,旱地達到400公斤以上,已真正體現出雜交谷子的優(yōu)勢。2007年11月,“張雜谷5號”畝產更是達到810公斤,是常規(guī)谷子的2倍,創(chuàng)造了我國谷子單產的較高紀錄。 2008年,“張雜谷”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亞、幾內亞等國家試種并獲成功,畝產達300公斤,比當地主要作物苔麩、手拔谷增產1倍以上。中國農科院的專家認為,在當今全球性氣候變暖,水資源緊缺,干旱加劇的情況下,雜交谷子的成功種植和優(yōu)異表現,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張雜谷”種植、推廣的優(yōu)異表現,引起聯合國糧農組織高度關注。 據介紹,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種植谷子,但因氣候干旱等問題,谷子的生長情況不盡如人意。張家口屬干旱半干旱地區(qū),人均水資源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10,張家口市農科院研究的“張雜谷”通過一系列技術使谷子具有了根系發(fā)達、抗旱性強、適應性廣、優(yōu)質高產等特點。 今年6月,聯合國糧農組織通過中國農業(yè)部聯系,由總干事雅克·迪烏夫帶隊,專程來到張家口考察“張雜谷”,尋求科技合作,探求合作模式。 張家口市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說,考察期間,雅克·迪烏夫高度評價該市研發(fā)的雜交谷子,表示聯合國糧農組織決定在全球推廣“張雜谷”種植,希望把“張雜谷”研發(fā)項目作為聯合國糧農組織與中國政府“南南合作”協議的核心項目,并成立一個“國際雜交谷子培訓中心”,大力推廣“張雜谷”種植技術知識、研發(fā)育種、農藝生產等關鍵性技術,以幫助更多的缺糧國家解決吃飯問題。
品種來源:“農大108”由中國農業(yè)大學許啟風教授用黃C、178
2019-03-11金科糯2008(國審玉2006030)品種特性: 該品種為中早熟糯玉
2019-03-11品種來源:北青01×JC73是否轉基因:否特征特性:夏播生育期96天
2019-03-11張雜谷3號 一、品種來源:張雜谷3號是河北省張家口市農科院采用本
2019-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