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殿廟群里早已是頂蓋無存,內里空空如也。雅典娜神像了無蹤跡,地面到處坑坑洼洼。墻根躺著坍塌的斷壁殘垣,亂石嶙峋間惟有那幾十根已是斑駁的白色大理石柱依然擎天而立,依稀可見當年的輝煌。那一根根屹立千年的石柱摸去粗糙堅硬鏗然有聲,無言無語卻自有靈魂在內心里跳舞……這是關于西方較有代表性的遺址景觀——雅典衛(wèi)城遺址(圖一:雅典衛(wèi)城)的描述。而東方經典的遺址——圓明園(圖二:圓明園遺址)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500){this.width=500}" border=0> 500){this.width=500}" border=0>
圖一:雅典衛(wèi)城 圖二:圓明園遺址
我寧為玉碎不為瓦的圓明園��!你的天空仿佛永遠都是灰色的。讀你,我仿佛讀一部無聲的凄絕的電影,黑白色的,沒有故事,沒有情節(jié),灰色的枯樹野草,還有灰色的幾塊石頭。日薄西山之時,我置身于殘破石柱拉長的陰影中,深深地屈辱從我胸口噴發(fā)出來;讀你,喚起了中華民族的志氣,喚起了中華兒女揮戈驅寇的勇氣和力量。因為屈辱與榮而鑄成的理念已深深地融入每一個軒轅氏的血液中。(圖三:圓明園遺址——哭泣的石)
500){this.width=500}" border=0>
圖三:圓明園遺址——哭泣的石
500){this.width=500}" border=0>
圖四:圓明園遺址——殘缺的故事
我們沒有必要去修復,沒有必要按原樣去建一個一模一樣的遺址。因為這里面的每一塊石頭,每一根野草,每一塊殘缺的建筑都在訴說著她們所遭受的一切屈辱。那些歲月的痕跡是她們哭泣的眼淚;那些殘缺的建筑是她們身體遭受屈辱的見證;那些廢棄的干涸的水池早已是眼淚枯竭;那些松樹在寒風中發(fā)出嗚咽的聲響……似乎這一切都在向來此的每一個人訴說著一段歷史,關于一個國家的歷史,關于這片土地的故事……(圖四:圓明園遺址——殘缺的故事)
面對這些遺址場地,我們該如何去做呢?我想我們應該用體驗的方法去設計這塊場地,即我們要親身去體驗這塊場地,去了解這塊場地的故事。同時,我們還應該想辦法把這種體驗傳遞到每一個參觀者身上,讓參觀者也能感受到這片土地的故事,只有這樣的設計才是成功的。
我們缺少的不是文化,不是遺址,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畢竟我們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時也就意味著我們同樣擁有五千年的遺址文化。因此,我們在設計腳下土地的同時,也在設計著這種具有地域特征的遺址文化。我們要用景觀語言、用載體來表現(xiàn)這種遺址,使她們在現(xiàn)代發(fā)揮特定的作用。
500){this.width=500}" border=0>
圖五:西洋樓遺址復原圖
500){this.width=500}" border=0>
圖六:北京皇城根遺址
簡單的復原(圖五:西洋樓遺址復原圖)并不一定是一種較好的設計方法。在此,我還想用解說系統(tǒng)的設計辦法來對待這些具有生命的遺址景觀。所謂解說系統(tǒng)就是用景觀語言、解說文字、解說牌、幻燈片放映等辦法來設計這些特殊的景觀。我們設計師所做的只不過是在引導人們去體驗去聯(lián)想這些特殊的景觀,只有這樣的景觀,其生命力才長久,才有價值。而對于一個設計師,能夠做到這些也就足夠了……(圖六:北京皇城根遺址)
[作者簡介]
李先軍 山東農業(yè)大學02級園林3班 郵箱:[email protected] qq:37553940
致謝:首先,我要感謝于東明和王洪濤兩位老師,因為他們給了我細致的指點和教導;同時,我還要感謝山東農業(yè)大學園林規(guī)劃設計院的師、師姐以及我的同班同學們,因為他們同樣給了我很多的幫助。在此,我向你們表示深深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