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類植物是高等植物中比較低級的一個類群。盡管它們沒有鮮艷的花朵,但以它奇特的葉形、飄逸的葉姿贏得了人們的喜愛。近年來,蕨類植物在我國發(fā)展迅速,生產面積和銷售量逐年增加。全球蕨類植物約有1.2萬種,我國有2600余種,多數(shù)分布在西南地區(qū)和長江流域以南各省以及臺灣等地。但適宜于室內栽植的蕨類僅有200余種,而真正商業(yè)化生產的蕨類只占其中極少部分。常見栽培的種類主要有鐵線蕨屬的楔葉鐵線蕨、鐵線蕨,腎蕨屬的腎蕨、波士頓蕨、皺葉腎蕨、狐尾腎蕨等,鳳尾蕨屬的銀脈鳳尾蕨,鐵角蕨屬的山蘇花,旱蕨屬的紐扣蕨等。
一、繁殖方法蕨類植物常見的繁殖方法有孢子繁殖、分株繁殖和組織培養(yǎng)等幾種方法,其中小面積生產可采用分株法,規(guī)模化生產通常采用組織培養(yǎng)。分株繁殖一般于春季結合換盆時進行。把植株從盆中倒出,根據(jù)需要將一株分成數(shù)株,每株帶有根和葉。分株時要小心,切勿損傷生長點,盡量保留根部原有的土壤,剪掉衰老和損傷的葉和根,按原來定植的深度栽植。分株繁殖無嚴格的季節(jié)要求,一年四季皆可進行。
二、栽培基質蕨類植物要求土壤富含有機質,疏松透水,微酸性(pH值5.5至6.0)�;|一般以泥炭土、腐葉土、珍珠巖或粗沙按2∶1∶1的比例配制,或腐熟的堆肥、粗沙或珍珠巖按1∶1的比例配制。
三、栽培技術1.光照蕨類植物處于不同生長期,對光線的要求不同。一般生長初期即抽芽期,要防止光照過強,多遮陰。休眠期要放在光線充足處。大多數(shù)蕨類植物喜反射光、散射光。如光線不足,則植株徒長,顯得衰弱或萎蔫。2.澆水蕨類植物多喜潮濕,對土壤溫度和空氣濕度要求較高,生長期要每天澆水并進行葉面噴水,以保持濕度。發(fā)現(xiàn)植株因缺水而凋萎時,要立即將盆浸入清水中,對植株噴霧。缺水不嚴重,幾小時后即可恢復。若24小時內仍未恢復,需將萎蔫的葉子全部剪去,可能會重新萌發(fā)新葉。澆水較好在早晨進行,特別是葉片裂片細的品種。晚間澆水,水滴滯留在葉隙間,蒸發(fā)慢,易引起葉部病害。3.溫度蕨類植物喜溫和氣候,一般15℃至21℃比較適宜。大多數(shù)蕨類可適應的較低溫為10℃,而溫度在28℃以上時生長不佳。但也有一些北方露地生長的蕨類植物,冬季能耐-16℃至-20℃的低溫,如莢果蕨。蕨類植物較忌悶熱,在夏季需多通風。通風時要注意水分供給,使環(huán)境中空氣新鮮且不干燥。幼苗期應避免“穿堂風”。4.施肥蕨類植物喜肥但根系細弱,不宜施重肥。栽植時,基質中可加入基肥。生長期內可追施液肥,濃度不超過1%,直接撒施,較多每周一次。充足的氮肥會使植物生長旺盛,不足會使植株老葉呈灰綠色并逐漸變黃,葉片細小。總之,蕨類植物的施肥應薄施、勤施,同時根據(jù)需要進行葉面噴施。
四、病害防治蕨類植物常見病害主要有以下兩種:1.灰霉病主要為害植株的莖和葉。發(fā)病莖葉呈水浸狀腐爛,嚴重時整株枯死。防治方法是提高室內溫度,注意通風透光,降低濕度,定期噴藥,以預防為主。一旦發(fā)現(xiàn)病害,應立即用50%多菌靈5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500倍液噴霧,7至10天一次,連續(xù)兩三天,注意交替用藥,以防產生抗藥性。2.立枯病發(fā)病植株葉片綠色枯死,而莖干下部腐爛,呈立枯狀。發(fā)病初期病株生長停頓,缺少生機。然后出現(xiàn)枯萎,葉片下垂,較后枯死。病株根莖處變細,出現(xiàn)褐色、水浸狀腐爛。潮濕時,自然狀態(tài)下病斑處也會產生蛛絲狀褐色絲體。防治方法是選擇充分消毒的培養(yǎng)土和腐熟的肥料作為盆土,忌積水。發(fā)現(xiàn)死苗應及時同盆土一并倒掉。上盆定植后,每隔10天噴20%甲基立枯磷乳油1500倍液,或用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澆灌。
(記者 佚名)上一篇: 蘆薈的栽培管理與病蟲害防治 下一篇: 三七的種植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