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水稻無水層灌溉,就是在水稻秧苗返青后不再在田面上積水,而是根據水稻不同生長期的需要,使土壤保持70%--100%的含水量。按常規(guī)一季水稻約需灌水12次--20次,而采用這種灌溉技術,只需2次--6次,灌溉水量節(jié)省一半多。而早晚稻平均畝產分別比對照增加1.5%和6.1%。這項技術的具體操作方法并不復雜,現在介紹其中兩種。
較好種稱之為濕種旱育。濕種,就是在插秧(或拋秧)、返青期間,田里半水半露,保持土壤充分濕潤,以利于秧苗的返青。早育,就是在水稻返青以后田間“只濕不淹”,不再讓田面保持水層,而是利用降雨或少量“溝灌”來補充水量。只在水稻對水分較敏感的關鍵時期(孕穗期、抽穗揚花期和分蘗前期)保持土壤飽和含水量,而在其他生長期內,田間水分只占飽和水量的70%--90%,就能保證水稻的正常生長。這種方法比常規(guī)灌溉技術節(jié)水節(jié)電1/2左右,適宜在基本能解決灌溉水源的灌區(qū)。
第二種是旱種旱育。這種方法又叫全程旱育,也就是在水稻整個生育期內不淹灌,完全利用雨水或少量的幾次“溝灌”或噴灌補充水量,用地膜覆蓋保持土壤水量。這種方法可節(jié)約灌溉水量2/3左右,還可以不用田埂,適宜在水源不足的灌區(qū)。該方法的秧苗栽植方式分為移栽秧苗和直播兩種,移栽秧苗的具體做法是:先深施基肥,然后分畦整地,畦寬為2米,再在畦上覆蓋地膜, 并在地膜上按種植密度打上淺孔,然后像種菜那樣種上稻秧,澆一次“活根水”,以利于秧苗扎根返育。秧苗較好選用旱育秧,因為這種秧苗根系發(fā)達,吸水能力強。
直播秧苗的具體做法是:先在畦面根據行距耙出淺溝,然后將已催芽的谷種條播或點播在溝底,蓋上少量細土,再把淺溝之間壟起的土壤用地膜覆蓋起來,這樣,既有利于雨水集中流向稻根,又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
應用水稻無水層灌溉技術,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首先要舍得占地開“豐產溝”。無水層灌溉主要靠“溝灌”來補充水量,所以田間要開有一定密度的水溝,水溝寬25厘米、深20厘米左右,采用“濕種旱育”時水溝間距建議為4米,較大不超過8米,采用“旱種旱育”時水溝間距以2米為宜。其次要科學施用化學除草劑,解決草荒問題。第三要因地制宜地選定種植密度,全程旱育密度可稀至5000叢--7000叢/畝。(記者 不詳)
上一篇: 怎樣有效防治石斛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