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品種矮生短蔓,早熟直立,抗病、適應(yīng)性強,凡能種植西葫蘆地區(qū)均可種植,全國適宜。生長周期75天左右,株高65厘米,單株結(jié)瓜2個,單瓜重2-3公斤,畝產(chǎn)3000-3500公斤,瓜皮呈金黃色。 該瓜瓤如粉絲,以老熟果實供食用,可熱炒、涼拌,味道鮮美,清熱解毒,該瓜含有十八種維生素,豐富的氨基酸、蛋白質(zhì)和碳水化合成份。特別含有一種普通瓜內(nèi)沒有的葫蘆巴堿,能調(diào)節(jié)人體新陳代謝等功效。營養(yǎng)豐富,食用方便,食用時輕拍瓜的周圍,或放開水鍋內(nèi)煮三至五分鐘切開攪拌瓜心,就成粉絲一樣的瓜條,瓜味清、香、脆、微甜,常年供應(yīng)市場,久藏不失鮮。被譽為食品—天然粉絲。 栽培要點:金絲瓜春秋兩季均可播種,如保護地栽培一年四季均可。春季3至4月播種,營養(yǎng)塊或營養(yǎng)缽育苗,或育苗床覆蓋薄膜,氣溫回升后移栽。也可在4月中旬用地膜覆蓋在大田栽培或4月底至5月上旬在大田直栽。秋季6至7月播種,種植方式同種西葫蘆一樣。種植前畝施腐熟農(nóng)家肥2立方米~3立方米,配合氮、磷、鉀肥。株距40厘米,小行距50厘米~60厘米,大行距1米,畝栽1500至2000株。 純度 凈度 發(fā)芽率 水分 95% 98% 85% 8%
2019-03-11 電議麥仙翁種子及莖葉均有毒,為有毒雜草,在東北有毒麥草之稱,牲畜誤食能中毒;原產(chǎn)地中海地區(qū)東部,野化廣布于歐、亞溫帶半干旱地帶;中國黑龍江、吉林和內(nèi)蒙古東部有分布。耐寒,并耐干旱瘠薄。 成株:株高30—80cm,全株有白色長硬毛。莖直立,單一或分枝。葉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3—13cm,寬2—10mm,基部合生,兩面均有半貼生長白毛,背面中脈凸起�;ù�,徑約3cm,單生于莖頂及枝端;萼管長圓狀圓筒形,長1.5—2cm,外面被長柔毛,有10條凸起的脈,花后萼管加粗,裂片5,線形,長達3cm;花瓣5枚,暗薔薇色,比萼裂片短,先端截形,喉部無小鱗片,基部有長爪;雄蕊10枚,比花瓣短;花柱5枚,絲狀。子實:蒴果卵形,比萼管略長,為宿存萼管所包被,1室,內(nèi)含種子數(shù)粒;種子三角狀腎形,長寬各2.5—3.5mm,黑色或近黑色,無光澤,表面有排列成同心圓狀的,大小不整齊的棘狀突起。種臍位于下端,其兩側(cè)向內(nèi)略凹入,形成淺缺刻。胚沿背面環(huán)生,圍繞胚乳,呈淡黃色;胚乳豐富,潔白色。
2019-03-11 電議尾穗莧(學(xué)名:Amaranthuscaudatus)別名:老槍谷、老倉谷、仙人谷,是莧科莧屬的植物。分布于全世界和地以及中國大陸的全國各地等地,生長于海拔580米至1,200米的地區(qū),多生在野生,目前已由人工引種栽培。 一年生直立 尾穗莧草本,高約80厘米,稀可達1.5米,莖粗壯,具棱角。在上部多少被有開展的毛,多分枝,分枝常淡紅色。葉菱狀卵形或菱狀披針形,長4-15厘米,寬2-8厘米,頂端短漸尖或圓鈍,具小芒尖,基部寬楔形,稍不對稱,全緣或波狀,兩面無毛,脈上疏生柔毛,具長柄,葉柄長1—15厘米。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下垂,由多數(shù)穗狀花序組成,花單性,雄花及雌花混生于同一花簇,有多數(shù)分枝,其中央分枝特長,由多數(shù)穗狀花序形成。苞片和小苞片干膜質(zhì),紅色,披針形,花被片頂端芒刺明顯,長3毫米,紫紅色,頂端尖,邊緣有疏齒,背面有1中脈;花被片5,長2—2.5毫米;雄花的花被片卵狀長圓形,具短尖頭,紫色;雌花花被片卵狀至匙形;雄蕊外露;柱頭3,長不及1毫米。胞果近球形,直徑約3毫米。種子近球形,直徑1毫米,淡棕黃色至棕黑色、淡紅色或淡黃色,具光澤�;ā⒐�9—11月。雄花:花被片矩圓形;雌花:花被片矩圓狀披針形;花柱3。胞果近卵形,蓋裂。
2019-03-11 電議咨詢熱線:0571-87153887 郵箱:[email protected] 在線咨詢:
Copyright ©2012-2025 農(nóng)苗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