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選擇栽培季節(jié)一般選擇春、秋兩季進行代料栽培。春季宜早些,以2—3月為好;秋季宜遲些,以10—11月較適宜。其產耳期應盡量避開高溫高濕的季節(jié),以減少雜菌害蟲為害。
2.配制培養(yǎng)料
配方1:雜木屑培養(yǎng)料雜木屑78%,麥皮或米糠20%,糖1%,碳酸鈣1%。
配方2:棉籽殼培養(yǎng)料棉籽殼80%,麥皮或米糠17%,糖1%,過磷酸鈣0.5%,石膏粉1.5%。
配方3:稻草培養(yǎng)料稻草(切段或粉碎)60%,雜木屑16%,麥皮或米糠20%,糖1%,過磷酸鈣1%,石膏粉1.2%,硫酸鎂0.2%,硝酸鈣0.1%,石灰0.5%。
配方4:甘蔗渣培養(yǎng)料甘蔗渣87%,麥皮或米糠10%,糖1%,尿素0.5%,過磷酸鈣0.5%,石膏粉1%。
配方5:茅草培養(yǎng)料茅草粉80%,麥皮或米糠16%,糖1.2%,過磷酸鈣1%,石膏粉1.5%,硫酸鎂0.3%。
3.栽培方式
瓶栽法采用500毫升的罐頭瓶或菌種瓶,培養(yǎng)料按上述配方混合加水拌勻,含水量60—65%,裝滿瓶后壓實,中間打圓洞至瓶底,瓶口內層用塑料薄膜封口,外層用牛皮紙包扎。按常規(guī)方法滅菌、接種,置22—25℃下培養(yǎng),經30—35天,菌絲即可長滿全瓶。當菌絲長滿瓶后,揭去瓶口上封蓋,用小刀挖掉菌膜3小塊,成“Δ”形,直徑1厘米,再用毛筆涂上一層石灰,或在瓶口薄膜上用毛筆劃“井”字形黑線,線寬1—1.5厘米,黑線處不出耳。然后將經處理的菌瓶臥放栽培架上進行催耳。溫度控制在20℃左右,濕度保持90%以上,原基發(fā)生至長成小耳芽,大約需要4—7天。這時,由于耳片小,需水少,培養(yǎng)料含水量充足,每天噴水1-2次即可。以后隨著耳片逐漸長大,噴水量可適當增多,以保持耳片濕潤不卷邊為度。小耳芽長大至成熟,約需10—15天。這階段由于耳片生長快,需水多,噴水量要相應加大,每天噴水2—4次,并加強通風換氣和光照條件,以利子實體健壯生長。
袋栽法用17×33厘米或15×30厘米,厚度0.5-0.6毫米的聚丙烯塑料薄膜袋。按配方將各原料混合加水拌勻,含水量55-60%。裝料時先將塑料袋底的二個角向內塞,使裝料后袋底平穩(wěn)。裝料要求上下松緊適中,輕拿輕放,防止局部受壓力大大造成袋子破損。裝料量為袋高的五分之三,袋口套頸圈,用棉花塞袋口,按常規(guī)方法滅菌、接種,置22-25℃下培養(yǎng)40~45天,菌絲體就可長滿全袋。當菌絲長滿袋后,溫度應控制在18-20℃之間,并加強通風,增加光照,刺激原基分化。約經一周,袋壁上出現(xiàn)少量耳芽時入就要及時開洞,增加通氣,促進耳芽大量發(fā)生。開洞時先用0.1%高錳酸鉀或托布津溶液擦洗袋面,然后用消毒刀片,在袋兩側及
背面開三行“十”形切櫥,每行374個,共9-12個,洞與洞間距離5-6厘米,開洞后排架或掛袋催耳。掛袋是用塑料繩扎緊袋口,懸掛于栽培架橫桿上的“S”形鐵絲鉤上,袋片袋之間相距約10厘米。每天向地面或空間噴水1-2次,保持空氣相對濕度90%以上。當耳芽形成并開始出現(xiàn)漏斗狀時,表明進入長耳階段,可直接向袋上噴霧化水,但噴水量不宜過多,以免影響耳片生長。隨防耳片逐漸長大,可適當增加噴水量。溫度高時少噴水或不噴水,保持干干濕濕,干濕交替,以防高溫高濕引起爛耳。同時要加強通風,增加光照,促進子實體良好生長。
蔗田掛袋栽墻法按袋栽法培養(yǎng)菌絲體,當袋壁出現(xiàn)少許耳基時,就要搬到蔗田掛袋管理出耳。掛袋前,選蔗株高大,郁閉度適中的蔗田,清理蔗溝,溝面寬90厘米,溝深40厘米,溝底寬30厘米,并進行高培上,然后在溝面高培上的頂部橫架竹竿,竿距22-25厘米。每根橫竿掛3-5袋,讓其出耳。由于蔗田溫濕度適宜,郁閉度適中,空氣新鮮,陽光充足,為黑木耳生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所以在開袋后3—5天,只需進行溝灌淺水,保持蔗溝內相對濕度85-90%即可。待耳芽形成后,可直接向菌袋周圍噴霧化水。隨著耳片逐漸長大,可適當增加噴水量。后期耳片長得快,蒸騰失水多,應加大噴水量。待耳片接近成熟時,要減少噴水,降低空氣濕度,控制孢子彈射,以利耳片肉質增厚,提高產量和品質。
葡萄園瓶栽法按瓶栽法培養(yǎng)菌瓶,待耳芽出現(xiàn)后,搬入葡萄園內,橫放于出耳架上或瓶底對瓶底,瓶口朝外,并排敢于地上。瓶口均用紗布或舊報紙遮蓋,并噴水保濕。出耳后,溫度控制在20℃左右,空氣相對濕度保持85-95%,經7-10天,耳芽長到蠶豆大時,揭去瓶口紗布或報紙,每天噴水1-2次。耳片直徑達2厘米以上時,可適當增加噴水量,保持耳片濕潤不卷邊,至采收前1-2天停止噴水,使耳片長得厚實健壯。
蔭棚環(huán)割袋栽法先在野外搭蔭棚,并在棚內地面上鋪一層河沙,上面蓋一層干凈小石子,用0.1%托布津或硫酸銅噴灑消毒。然后將菌絲長至2/3的菌袋,用刀沿袋口之厘米處環(huán)割一周,去掉袋口上部薄膜,倒立排放于沙石上,每袋相隔10厘米。一周后,保持沙石面相對濕度90-95%,以促進耳芽大量發(fā)生。當耳片逐漸長大后,可適當噴霧化水,以保持耳片濕潤不卷邊。并加強通風換氣,增加光照和保持干干濕濕,干濕交替,促進耳片健壯生長。每批采收后,往上2厘米,再環(huán)割去一周薄膜,停水5-6天,然后連續(xù)噴水一周,又可長出第二批子實體。由于沙石面溫度比氣溫低,在炎熱的夏季仍能正常出耳。
4.菌絲培養(yǎng)
接種后將瓶、袋搬入培養(yǎng)室,排放于栽培架上,溫度保持23—26℃,促進菌絲盡快萌發(fā)定植,封蓋料面。3—4天菌絲萌發(fā)并長入培養(yǎng)料,應將溫度降到20℃左右,促進菌絲在內健壯生長。15天后菌絲就可長到瓶子或袋子的一半以上,這溫度可降到18—20℃,并加強通風換氣,每天1—2次。經25—30天培養(yǎng),菌絲長滿瓶、袋,即可轉入出菇管理。
5.采收和加工
當耳片顏色由深變淺,柔軟且富有彈性,邊緣內卷,耳根縮小,孢子即將彈射時。就要及時采收。采收方法是:用鋒利的刀片齊耳根處割下,不要殘留耳根,不要強拉硬扯,以免牽動周圍動小耳芽,或殘留的耳片腐爛,招致雜菌害蟲發(fā)生。同時要避免把耳根處的培養(yǎng)料帶出,以保護耳芽和幼耳繼續(xù)生長。采下的木耳應除去茸根和基部雜物,置烈日下曬干或用炭火烘干。然后裝入塑料袋,放入木箱中,置于通風干燥處貯藏,以免腐爛變質。
中國農業(yè)網(wǎng)編輯
(記者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