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竹(DendrocalamuslatiflousMunro),別名“甜竹”、“大葉烏竹
”,其地下莖合軸叢生,屬叢生竹類的禾本科,慈竹屬。該竹種適應性廣,易栽培,生長快,成材早,具有良好的護岸、護堤、防風保土、綠化美化等作用,竹筍味道鮮美香甜,營養(yǎng)豐富。栽植麻竹投資省,見效快、收益高,經濟效益、生態(tài)效益、社會效益顯著。近年來農村廣為引種栽培。母竹移栽造林是常規(guī)的造林方法,但隨著麻竹造林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對麻竹種苗的需求趨旺,以挖取母竹作為苗木滿足不了大面積造林的需要。我們于2002年3月下旬至4月下旬進行麻竹側枝扦插育苗試驗,已獲得成功。
1 試驗地選擇
試驗地設在福建省仙游縣馬山林果場苗圃,位于東經118°42′,北緯25°19′,氣候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日照充足,雨量豐富,年降雨量可達1800~2500mm,年平均氣溫20.1℃,1月平均溫度5~10℃,7月平均溫度25~31℃,年平均相對濕度70%~85%,無霜期約305d。苗圃試驗地交通方便,背風朝南,地勢平坦,排灌條件良好,土壤為肥沃的沙壤土,呈微酸性。
2 整地做床
圃地土壤冬翻日曬,扦插前一個月進行全面整地,疏松土壤。整地前每667m2施200kg鈣鎂磷為基肥,并用生石灰20kg同肥料混合撒施均勻,翻入土壤。做苗床寬90~120cm,苗床高20cm,步道寬25cm左右。
3 側枝插穗的選擇與處理
麻竹分枝為多枝型,竹稈側芽內有一個肥大主芽和若干副芽,主芽發(fā)育完全,萌芽生長成為竹稈各節(jié)的主枝,副芽比較弱小,依次分布于主芽兩側,為枝籜包被保護著,在主芽抽枝后,也繼續(xù)萌發(fā),形成竹節(jié)上主枝和簇狀叢生的小枝。“春分”前后竹稈開始萌動時選取插穗,于1~2年生無病蟲害、健壯的良種竹株上選用位于竹稈中部、粗壯、莖芽飽滿的枝條,枝條徑粗1cm以上;將竹伐倒,把枝條連同稈節(jié)“雞腿眼”用利刀順母竹枝平行劈下,保留一部分稈節(jié),以保護插穗莖芽。這樣不僅增加吸水面積,還可防止病菌直接侵入插穗基部,插穗劈下后,修剪去枝蔸基部過長的竹皮和中間的弱枝,留下兩個側枝,并削去主枝,枝尾部斜45°劈掉,留下基部30~45cm的一段,有3個節(jié),插穗形成一個竹叉。把修剪好的插穗基部對齊扎縛成捆,浸水保濕。
把整理成捆的插穗放入0.1%甲基托布津溶液中消毒,然后配制100×10-6的ABT2號生根粉溶液,浸入插穗,處理10~12h。
4 扦插方法
在苗床上按25cm間隔開好小溝,深約15cm,株間距20cm,將插穗斜放45°左右,尾部斜口向上。插穗入土2個竹節(jié)左右,即入土長約為穗長的2/3,然后覆土踩實。較后澆足定根水,并在插穗末端節(jié)筒內注滿水,用塑料薄膜包裹,防止水分蒸發(fā)。扦插密度為8500~10000株/667m2。
5 插后管理
扦插后床面覆蓋一層半腐熟的稻草或雜草,做好適時澆水保濕、日常拔草等工作。成活后,每667m2施15kg復合肥,并注意防治病蟲害。經觀察,扦插后約30d即生根,生根后20d左右出較好次筍,新筍稈較插穗粗25%左右。通過水肥管理,經過2~3月的生長和養(yǎng)分積累,9月份長出第2次筍,第2次所發(fā)新竹苗又比第1次徑粗1倍左右。一般第1次出筍1~2個,第2次出筍2~4個。通過鋤草松土,加強管理,1株插穗當年可發(fā)展成為1叢麻竹苗,翌年春季可出圃造林。
6 試驗結果與效益分析
不同處理條件下麻竹側枝扦插育苗生根情況表明:
(1)在同一管理條件下,利用ABT2號生根粉處理的插穗可提前生根,有效縮短生根時間。(2)利用ABT2號生根粉處理的插穗扦插成活率與對照相比可提高近19%,并且根系生長比較旺盛,具有明顯的促進生根作用。(3)利用ABT2號生根粉處理麻竹側枝扦插育苗成本低,每667m2可扦插9000枝,按產苗量8000株計算,只需成本1500元左右,每株成本0.19元(1gABT2號生根粉15元,約需3g),而挖母竹分蔸苗木每株約需2元左右成本,扦插育苗可大幅度降低苗木成本。
7 小結
(1)利用ABT2號生根粉處理麻竹側枝插穗,能夠有效地促進生根,縮短生根時間和較好次出筍時間,成活率明顯提高。
(2)利用ABT2號生根粉處理麻竹側枝插穗進行育苗,方法易于掌握,成本低,可解決大面積麻竹造林苗木不足的問題,值得在實際生產中推廣應用。
(3)對2002年春季溪流兩岸栽植的麻竹調查分析,扦插苗栽植成活率達95%,而母竹分蔸苗木栽培成活率僅76%,并且栽植后兩者生長的新竹數量、叢直徑、叢高度等生長情況無明顯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