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是黑龍江墾區(qū)種植的主要農(nóng)作物,熱量和水分不足是大豆生產(chǎn)主要限制性因子,大豆采用平作行間覆膜栽培技術是克服干旱,防止低溫冷害,顯著地提高大豆產(chǎn)量的增產(chǎn)措施,是大豆生產(chǎn)的一項新突破,在北方高寒旱地區(qū)具有推廣前景。
大豆平作行間覆膜栽培技術的效果是:
保墑、提墑:地膜覆蓋面積56%以上,減少地表水分蒸發(fā)量,白天膜內增溫快、蒸騰作用強,使底層土壤水分向上耕層輸送傳導,到達膜面形成水滴,然后沿弧形膜面兩側返回土壤中,一部分被根吸收,另一部分繼續(xù)內部循環(huán)。降雨量較小時,雨水沿膜面匯集到兩測進入苗帶,被大豆利用,而在裸地,晴天后馬上蒸發(fā),變成無效水。
提高地溫:據(jù)大西江農(nóng)場測定,從5月2日到6月28日,覆膜地積溫比較三壟栽培地積溫高188.5度。
提高化肥利用率,加速土壤養(yǎng)分釋放:覆膜后一是可以減少化肥的揮發(fā)、淋溶的損失,提高肥料利用率。二是土壤水、熱狀況改善,土壤中銨態(tài)氮、硝態(tài)氮、有效磷含量增加。同時也加快了土壤有機質和礦物質的分解。加速土壤微生物繁殖:覆膜后,土壤增溫,水分提高和減少機車耕作次數(shù),為土壤微生物繁衍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據(jù)田間調查表明,大豆根瘤菌形成早,數(shù)量多。
減緩土壤侵蝕:覆膜后保護了土壤表面,可以減輕因降雨、地表徑流、水蝕、風蝕所帶來的危害。平作栽培減少匯水量、增加地面滲透時間。
抑制農(nóng)田雜草:覆膜后,膜內溫度高、濕度大、雜草萌發(fā)快,當雜草幼葉靠近膜面時,因溫度過高而被烤死,有效抑制了膜內雜草。
減少病蟲害發(fā)生:據(jù)田間調查大豆食心蟲高發(fā)期裸地的成蟲數(shù)量比較覆膜地平均多1倍。
大豆平作行間覆膜取得顯著經(jīng)濟效益,據(jù)大西江農(nóng)場調查:2002年全場12萬畝覆膜大豆平均畝產(chǎn)226公斤,增收1300多萬元,2003年雖然受前旱后澇、低溫寡照等自然災害影響,15萬畝覆膜大豆平均畝產(chǎn)仍達到121公斤,增收1000多萬元。并呈現(xiàn)出“三少”、“兩高”、“一穩(wěn)”的特點,“三少”即用種少、用藥少、機械作業(yè)費少;“兩高”即產(chǎn)量較高(比三壟栽培增產(chǎn)30%多)、脂肪含量高(增加0.8%~1.2%);“一穩(wěn)”即覆膜提高了大豆抗災能力,即使在平年或者災年也能達到穩(wěn)產(chǎn)。
大豆平作行間覆膜技術,這種技術采取平播覆膜,膜外側播種栽培措施,但是不是所有土質都適合采用該技術,有些地塊不宜覆膜。
1、沙土地:沙土的熱容量小,地溫變化大,覆膜后夏日的中午地溫度過高,尤其是在干旱的情況下,反而會造成作物減產(chǎn)。
2、貧瘠土地:貧瘠地如沒施足底肥,滿足不了作物需求,覆膜也達不到增產(chǎn)的效果。應選擇黑土、草甸土、肥力上中等水平的地塊。
3、純旱田:露膜雖然能減少水分蒸發(fā),但是在長期干旱情況下,反而會加重旱情。試驗表明,春起壟又遇干旱,底墑不足,種子播在干土層,出苗慢不齊,反而造成減產(chǎn)。
4、重粘土地:粘土地塊坷拉多,地膜不易和地面貼嚴,刮大風易把地膜吹起來,損傷地膜。要求土壤質地為壤土,地勢平坦,無大塊,無殘茬。
5、雜草多的地塊:地下根、莖繁殖的雜草噴施除草劑作用不大,它們有,發(fā)達的根系,生活力強,生命長久。地膜覆蓋對馬齒莧(馬齒菜)、刺菜、旋花等雜草效果差,蘆葦還能穿破或頂起地膜。
6、低洼地:常年漬水或潮濕的土地不宜覆膜,因為低洼地覆膜后會使田地更加潮濕,易造成作物爛根,地上部分枯黃。另外石頭地、風口地也不適合覆膜。
運用該技術應注意的問題是防止大豆倒伏和生長后期脫肥,覆膜大豆生長旺盛,仍需要補充大量的營養(yǎng)元素,糾正降低磷、鉀的誤區(qū),降低施肥量的誤區(qū)。要加強后期肥、水管理,注意氮、磷、鉀配比,注意促早熟措施。注意適時揭膜和起膜機運用以及殘膜回收工作,防止白色污染。注意運用大豆覆膜精量點播機,可一次性完成施肥、覆膜、播種、鎮(zhèn)壓等作業(yè),確保了此項技術的大面積推廣和應用。
(記者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