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花組合→具有野花形狀、超強的生態(tài)適應(yīng)性和抗逆性使其適應(yīng)范圍更廣。→26-28種野花花卉精心組合,花色豐富,開花期長、形態(tài)各異、高低錯落,北方和中部地區(qū)春、夏、秋三季有花,南方則常年花期不斷。→組合中一年生花卉具有自播繁殖能力,♥能保持多年連續(xù)生長花開不斷,多年生宿根花卉可保持多年連續(xù)生長開花。→經(jīng)濟、省工省時、耐粗放管理,一般養(yǎng)護可達到較好的景觀效果。使用種植范圍:♥運動場草坪♥高爾夫球場♥草坪綴花♥公路邊坡♥公園綠地住宅區(qū)
2019-03-11 電議排氣量45.0cc燃料混合油 燃料容積0.53L加油系統(tǒng)帶有調(diào)節(jié)器的自動泵齒輪77*0.325尺寸410mm*325mm*265重量4.9Kg導(dǎo)板20寸功率2.8Kw/6500rpm
2019-03-11 電議多菌靈又名棉萎靈、苯并咪唑44號。多菌靈是一種廣譜性殺菌劑,對多種作物由真菌(如半知菌、多子囊菌)引起的病害有防治效果�?捎糜谌~面噴霧、種子處理和土壤處理等。 防治對象(1)防治瓜類白粉病、疫病,西紅柿早疫病,豆類炭疽病、疫病,油菜菌核病,畝用50%可濕性粉劑100-200克,兌水噴霧,于發(fā)病初期噴灑,共噴2次,間隔5-7天。(2)防治大蔥、韭菜灰霉病,用50%可濕性粉劑300倍液噴霧;防治茄子、黃瓜菌核病,瓜類、菜豆炭疽病、豌豆白粉病,用50%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防治十字花科蔬菜、西紅柿、萵苣、菜豆菌核病,西紅柿、黃瓜、菜豆灰霉病,用50%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防治十字花科蔬菜白斑病、豇豆煤霉病、芹菜早疫�。ò唿c�。�,用50%可濕性粉劑700-800倍液噴霧。以上噴霧均在發(fā)病初期較好次用藥,間隔7-10天噴1次,連續(xù)噴藥2-3次。 (3)防治西紅柿枯萎病,按種子重量的0.3-0.5%拌種;防治菜豆枯萎病,按種子重量的0.5%拌種,或用60-120倍藥液浸種12-24小時。 (4)防治蔬菜苗期立枯病、猝倒病,用50%可濕性粉劑1份,均勻混入半干細(xì)土1000-1500份。播種時將藥土撒入播種溝后覆土,每平方米用藥土10-15公斤。 (5)防治黃瓜、西紅柿枯萎病,茄子黃萎病,用50%可濕性粉劑500倍波灌根,每株灌藥0.3-0.5公斤,發(fā)病重的地塊間隔10天再灌第2次。 (6)對花生控旺有一定作用。 注意事項(l)多菌靈可與一般殺菌劑混用,但與殺蟲劑、殺螨劑混用時要隨混隨用,不宜與堿性藥劑混用。 (2)長期單一使用多菌靈易使病菌產(chǎn)生抗藥性,應(yīng)與其他殺菌劑輪換使用或混合使用。 (3)作土壤處理時,有時會被土壤微生物分解,降低藥效。如土壤處理效果不理想,可改用其他使用方法。 (4)安全間隔期15天。 使用方法:①防治棗、蘋果、梨樹等病害:用50%多菌靈或50%超微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1000倍天達2116(果樹專用型),或40%多菌靈懸浮劑500-600倍液+1000倍天達2116(果樹專用型),于落花后7-10天開始噴藥,以后視降雨情況,隔10-15天降雨后噴藥,在干旱季節(jié)無降雨時可不噴,但在雨季或空氣潮濕、夜間樹上長時間結(jié)露時,無降雨也須按間隔10-15天定期噴藥,至果實采收前30-40天停止,可防治棗、蘋果、梨等果樹的輪紋病、炭疽病等葉果病害。②防治棗樹病害:棗樹落花后發(fā)現(xiàn)病芽梢時,經(jīng)人工仔細(xì)清除病芽梢后,開始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1000倍天達2116(果樹專用型),以后視降雨情況,隔10-15天后噴藥1次,可防治黑斑病、褐斑病、炭疽病等病害。在夏季高溫高濕季節(jié),對易感病品種病梢不易控制時,可噴灑8000倍40%福星藥液+1000倍天達2116(果樹專用型)1-2次,或結(jié)合夏剪清除病梢,壓低菌源,再噴多菌靈或波爾多液。以后每隔10-15天噴灑一次,至果實著色期停止。 注意事項: ①使用時須遵守農(nóng)藥使用防護規(guī)程,做好個人防護。②為延緩病菌抗藥性,應(yīng)與其他殺菌劑交替使用。
2019-03-11 電議名稱 高壓電動噴霧器容量 16升(16L) 工作壓力0.15--0.4Mpa 經(jīng)濟實用型高壓電動噴霧器,適合家庭,賓館,酒店,養(yǎng)殖場等產(chǎn)所使用,使用方法簡單,加入水,打上氣壓即可使用。可用來打藥,清洗,消毒等。 使用提示:為了能延長噴霧器使用壽命,使用時盡量不要讓機器無水空轉(zhuǎn),不要使用雜質(zhì)較多的污水。這樣可以延長使用壽命。
2019-03-11 電議咨詢熱線:0571-87153887 郵箱:[email protected] 在線咨詢:
Copyright ©2012-2024 農(nóng)苗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