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黃槿錦葵科Malvaceae 木槿屬Hibiscus 拉丁文學(xué)名:Hibiscustiliaceus 黃槿為常綠大灌木至小喬木,主干不明顯,高可達(dá)3-4m。葉子大,心形,有長柄;花黃色,花冠鐘形,蒴果。臺灣鄉(xiāng)間其葉常作為包裹糕餅之用,故又名糕仔樹。 【原產(chǎn)地】:分布于中國大陸廣東、菲律賓群島、太平洋群島、南洋群島、印度、錫蘭等地。臺灣生長于全島海岸附近。 【性狀】:常綠大灌木至小喬木,被星狀毛。單葉,互生,革質(zhì),掌狀脈,7-9條,下表面密被絨毛狀星狀毛,心臟形或圓形,長8-14㎝,9-19㎝,全緣或不明顯齒緣,先端銳尖,葉柄長3-6㎝,亦被絨毛狀星狀毛�;▋尚�,單生,腋生�;S色,中央暗紫色�;ㄝ�5裂,外具附萼(總苞),附萼5裂;花瓣5枚;雄蕊多數(shù),單體,雄蕊筒包圍花柱,花柱5枚,子房5室。蒴果球形,開裂。 【觀賞特色】:觀葉、觀花�;ㄆ谌�,以夏季較盛�?蔀樾械罉浼昂0毒G美化植栽。多生于濱海地區(qū),為海岸防沙、防潮、防風(fēng)之優(yōu)良樹種。民間取其葉制粿,故有「粿葉」之稱。 【適性】:陽性植物,需光量強(qiáng)。生性強(qiáng)健,耐旱、耐貧瘠。土壤以砂質(zhì)壤土為佳�?癸L(fēng)力強(qiáng),有防風(fēng)定沙之效。耐鹽堿能力好,適合海邊種植。 【繁殖】:種子播種、扦插。 中藥材·黃槿·版本一【藥名】:黃槿 【拼音】:HUANGJIN 【來源】:為錦葵科植物黃槿的葉、根 【功效】:清熱止咳、解毒消腫。 【主治】:治外感風(fēng)熱、咳嗽、痰火郁結(jié)、咯痰黃稠、肺熱咳嗽、癰瘡腫毒、支氣管炎。 【性味歸經(jīng)】:辛、苦,寒。肺經(jīng)。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一12克。 【別名】:棡花(海南)、鹽水面夾果、樸仔(臺灣)、海麻、海羅樹、弓背樹(廣西)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于廣西、廣東、臺灣。 【拉丁名】:黃槿HibiscustiliaceusL. 【考證】: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 中藥材·黃槿·版本二【出處】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 【拼音名】HuánɡJǐn 【英文名】BarkorflowerofLindenHibiscus 【別名】棡花、鹽水面夾果、樸仔、海麻、海羅樹、弓背樹。 【來源】 藥材基源:為錦葵科植物黃槿的葉、樹皮或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ibiscustiliaceusL.[HibiscustiliaefoliusSalisb.] 采收和儲藏:葉、樹皮,全年均可采;花,6-8月,未完全開放時(shí)采摘,陰干或曬干。 【原形態(tài)】黃槿常綠灌木或喬木,高4-10m。胸徑粗達(dá)60cm;樹皮灰白色;小枝無毛或近于無毛,很少被星狀絨毛或星狀柔毛。葉草質(zhì);葉柄長3-8cm;托葉葉狀,長圓形,長約2cm,寬約12mm,先端圓,早落,被星狀流柔毛;葉近圓形或廣卵形,直徑8-15cm,先端突尖,有時(shí)短漸尖,基部心形,全緣或具不明顯細(xì)圓齒,上面綠色,嫩時(shí)被極細(xì)星狀毛,逐漸變平滑無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星狀柔毛;葉脈7或9條。花序頂生或腋生,常數(shù)花排列成聚散花序,總花梗長4-5cm;花梗長1-3cm,基部有1對托葉狀苞片;小苞片7-10,線狀披針形,被絨毛,中部以下連合成杯狀;萼長1.5-2.5cm,基部合生,萼裂5,披針形,被絨毛;花冠鐘形,直徑6-7cm,花瓣黃色,內(nèi)面基部暗紫色,倒卵形,長約4.5cm,外面密被黃色星狀柔毛;雄蕊往長約3cm,平滑無毛;花柱枝5,被細(xì)腺毛。雨果卵圓形,長約2cm,被絨毛,果爿5,木質(zhì)。種子光滑,腎形�;ㄆ�6-8月。 【生境分布】產(chǎn)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和廣西等地。多為栽培。 【性狀】性狀鑒別葉大多破碎或皺縮,完整葉近圓形或廣卵形,直徑8-15cm,先端突尖,有時(shí)短漸尖,基部心形,全緣或具不明顯細(xì)圓齒,葉下面密被星狀柔毛,葉脈7-9條;葉柄長3-8cm,質(zhì)脆,氣微,味淡�;ǘ喟櫩s成團(tuán)或不規(guī)則形,全體被毛;花萼鐘形,先端5裂,萼筒外有苞片7-10枚,線狀披針形,花梗長1-3cm,花萼、苞片被絨毛;花冠鐘形,花瓣黃色,內(nèi)面基部暗紫色,倒卵形,長約4.5cm,外面密被星狀柔毛,雄蕊柱長約3cm,平滑無毛,花柱枝5,被細(xì)腺毛。質(zhì)輕脆。氣微,味淡。 【性味】甘;淡;性微寒 【歸經(jīng)】肺經(jīng)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解毒消腫。主肺熱咳嗽;瘡癤腫痛;木薯中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0-6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爛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功效有退熱、止吐、止咳功能。用于發(fā)燒咳嗽支氣管炎:葉,外敷腫毒。 【摘錄】《中華本草》
2024-02-28 電議植物·黃槿錦葵科Malvaceae 木槿屬Hibiscus 拉丁文學(xué)名:Hibiscustiliaceus 黃槿為常綠大灌木至小喬木,主干不明顯,高可達(dá)3-4m。葉子大,心形,有長柄;花黃色,花冠鐘形,蒴果。臺灣鄉(xiāng)間其葉常作為包裹糕餅之用,故又名糕仔樹。 【原產(chǎn)地】:分布于中國大陸廣東、菲律賓群島、太平洋群島、南洋群島、印度、錫蘭等地。臺灣生長于全島海岸附近。 【性狀】:常綠大灌木至小喬木,被星狀毛。單葉,互生,革質(zhì),掌狀脈,7-9條,下表面密被絨毛狀星狀毛,心臟形或圓形,長8-14㎝,9-19㎝,全緣或不明顯齒緣,先端銳尖,葉柄長3-6㎝,亦被絨毛狀星狀毛�;▋尚�,單生,腋生�;S色,中央暗紫色。花萼5裂,外具附萼(總苞),附萼5裂;花瓣5枚;雄蕊多數(shù),單體,雄蕊筒包圍花柱,花柱5枚,子房5室。蒴果球形,開裂。 【觀賞特色】:觀葉、觀花�;ㄆ谌辏韵募据^盛。可為行道樹及海岸綠美化植栽。多生于濱海地區(qū),為海岸防沙、防潮、防風(fēng)之優(yōu)良樹種。民間取其葉制粿,故有「粿葉」之稱。 【適性】:陽性植物,需光量強(qiáng)。生性強(qiáng)健,耐旱、耐貧瘠。土壤以砂質(zhì)壤土為佳�?癸L(fēng)力強(qiáng),有防風(fēng)定沙之效。耐鹽堿能力好,適合海邊種植。 【繁殖】:種子播種、扦插。 中藥材·黃槿·版本一【藥名】:黃槿 【拼音】:HUANGJIN 【來源】:為錦葵科植物黃槿的葉、根 【功效】:清熱止咳、解毒消腫。 【主治】:治外感風(fēng)熱、咳嗽、痰火郁結(jié)、咯痰黃稠、肺熱咳嗽、癰瘡腫毒、支氣管炎。 【性味歸經(jīng)】:辛、苦,寒。肺經(jīng)。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一12克。 【別名】:棡花(海南)、鹽水面夾果、樸仔(臺灣)、海麻、海羅樹、弓背樹(廣西)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于廣西、廣東、臺灣。 【拉丁名】:黃槿HibiscustiliaceusL. 【考證】: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 中藥材·黃槿·版本二【出處】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 【拼音名】HuánɡJǐn 【英文名】BarkorflowerofLindenHibiscus 【別名】棡花、鹽水面夾果、樸仔、海麻、海羅樹、弓背樹。 【來源】 藥材基源:為錦葵科植物黃槿的葉、樹皮或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ibiscustiliaceusL.[HibiscustiliaefoliusSalisb.] 采收和儲藏:葉、樹皮,全年均可采;花,6-8月,未完全開放時(shí)采摘,陰干或曬干。 【原形態(tài)】黃槿常綠灌木或喬木,高4-10m。胸徑粗達(dá)60cm;樹皮灰白色;小枝無毛或近于無毛,很少被星狀絨毛或星狀柔毛。葉草質(zhì);葉柄長3-8cm;托葉葉狀,長圓形,長約2cm,寬約12mm,先端圓,早落,被星狀流柔毛;葉近圓形或廣卵形,直徑8-15cm,先端突尖,有時(shí)短漸尖,基部心形,全緣或具不明顯細(xì)圓齒,上面綠色,嫩時(shí)被極細(xì)星狀毛,逐漸變平滑無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星狀柔毛;葉脈7或9條�;ㄐ蝽斏蛞干�,常數(shù)花排列成聚散花序,總花梗長4-5cm;花梗長1-3cm,基部有1對托葉狀苞片;小苞片7-10,線狀披針形,被絨毛,中部以下連合成杯狀;萼長1.5-2.5cm,基部合生,萼裂5,披針形,被絨毛;花冠鐘形,直徑6-7cm,花瓣黃色,內(nèi)面基部暗紫色,倒卵形,長約4.5cm,外面密被黃色星狀柔毛;雄蕊往長約3cm,平滑無毛;花柱枝5,被細(xì)腺毛。雨果卵圓形,長約2cm,被絨毛,果爿5,木質(zhì)。種子光滑,腎形�;ㄆ�6-8月。 【生境分布】產(chǎn)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和廣西等地。多為栽培。 【性狀】性狀鑒別葉大多破碎或皺縮,完整葉近圓形或廣卵形,直徑8-15cm,先端突尖,有時(shí)短漸尖,基部心形,全緣或具不明顯細(xì)圓齒,葉下面密被星狀柔毛,葉脈7-9條;葉柄長3-8cm,質(zhì)脆,氣微,味淡�;ǘ喟櫩s成團(tuán)或不規(guī)則形,全體被毛;花萼鐘形,先端5裂,萼筒外有苞片7-10枚,線狀披針形,花梗長1-3cm,花萼、苞片被絨毛;花冠鐘形,花瓣黃色,內(nèi)面基部暗紫色,倒卵形,長約4.5cm,外面密被星狀柔毛,雄蕊柱長約3cm,平滑無毛,花柱枝5,被細(xì)腺毛。質(zhì)輕脆。氣微,味淡。 【性味】甘;淡;性微寒 【歸經(jīng)】肺經(jīng)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解毒消腫。主肺熱咳嗽;瘡癤腫痛;木薯中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0-6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爛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功效有退熱、止吐、止咳功能。用于發(fā)燒咳嗽支氣管炎:葉,外敷腫毒。 【摘錄】《中華本草》
2024-02-13 電議咨詢熱線:0571-87153887 郵箱:[email protected] 在線咨詢:
Copyright ©2012-2024 農(nóng)苗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