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組合盆景,因其植物、山石體形精巧,則需要與它相適應的盆架、幾架、盆缽、擺件等。盆缽的選擇一定要質地古雅。精細,如可多采用宜興的紫砂類微型陶盆、釉陶盆,也可選用一些精良的磁缽盆等。形狀可以多樣化,如圓形、方形、長方形。扇形、橢圓形等各式各樣皆可,還可根據栽植要求配以淺口、深口、高千筒的方、圓形狀的盆缽,盆缽的色澤也可多樣化,如紫砂色、白色、天藍色、淺黃色、深紅色等,可沉靜調合,可清靜素雅,可秀麗明亮、可古樸莊重,總之要與所栽植的植物色調相協(xié)調,又要富有對比變化,既突出所栽植物襯托主體,又互不矛盾。同時還要以樹木姿態(tài)的飛垂倒掛、直立傾斜相機配盆。微型山水盆景則一般用白色大理石盆和淺色宜興陶釉盆為主。微型盆景因其體積精小,一般成組擺放,對幾架要求也很高,幾架的形狀一般為落地式幾架和桌案式幾架兩大類。落地式幾架一般較高,并常有高低錯落式,可直接放在地上或室內一面靠墻或一隅,也可作為室內空間隔斷。有博古架、高幾、琴幾、長桌、半圓或圓桌、高低組合架等,其中桌類則需在上面另高低錯落地放置桌案式幾架。桌案式幾架一般較為矮小,要放置在具有一定高度的桌上,再配以高矮起伏的微型盆景組合。常見的有方形、長方形、圓形、橢圓形、海棠形、扇形、書卷形、什錦式、多邊式、套式、高低式等。幾架通常有木質幾架、竹質幾架、樹根幾架、陶瓷幾架等。木質幾架木質幾架是微型組合類盆景較為普遍使用的一種幾架或博古展架。通常做工精細,變化式樣繁多,上有樓空刻繪等裝飾或線條,常用紅木、紫檀木、銀杏木、柚木、楠木、柏木、黃楊木等硬質木材制作而成,以紅木使用為較普遍,紫檀較為珍貴。色澤一般為深褚或深紅,傳統(tǒng)土漆或水磨漆為較好。竹質幾架竹質幾架多用斑竹或紫竹做成,也可用普通竹類制作,可涂清漆。樹根幾架樹根幾架一般用天然樹根幾架造型成具有一定根雕藝術特點的幾架,外層可打磨涂漆,富有天然情趣。陶瓷幾架陶瓷幾架一般立陶燒制而成,用量較少。 [詳情]
紫薇繁殖通常都用播種、扦插兩種方法。 (1)播種繁殖。播種法一般適宜于大量繁殖。做法是在10月份種子成熟時及時采收晾干,用小布袋裝好放在通風干燥處,到來年3月份時,放入40一50度溫水中浸泡2-3天,撈出后稍晾片刻。播種是在室外露地播植,先將苗床泥土鋤松整平,按行距20-25厘米寬開好播種溝,溝深約3厘米,然后把種子均勻撤入溝內,以每隔3-4厘米撒l一2粒為好。播后蓋溝、澆水;注意遮蔭,保持濕潤。約經50天左右苗可出齊,此時澆一次透水,并進行中耕、鋤草,尤其要做好間苗工作,即按苗距10-15厘米1株,其余的都拔去。1年后可長至20-30厘米高,第2年即可開花。 (2)扦插。扦插時間一般在4月下旬。冬剪時把頭年生開過花后的粗壯枝條剪下,然后澆水,使土壤保持濕潤。翌年谷雨后將其挖出,剪成長16厘米左右的插穗,插入預先準備好的疏松砂質土中,苗距15-20厘米,深度為插穩(wěn)的2/3,插完后澆一次水,然后蓋一層約5厘米厚的細土。若不下雨,10-15天后再澆水一次,約經40天后即發(fā)芽;5月份開始為其遮萌。到7月份,苗高就可長至30厘米左右,此時進行一次鋤草松土。待至10月份,當苗長至50-60厘米時,澆一次腐熟液肥后過冬。來年3月份時,將苗的上部枝條剪去,留約30厘米高的帶根苗移植,栽好澆足水后第2天將土踏實。以后注意澆水及施肥。當年即可開花。 [詳情]
優(yōu)良品種的金魚草為提高其繁殖率,可以進行扦插繁殖。 一、插穗的選擇當金魚草苗高九厘米左右,有八至十片真葉時進行摘心。摘心時留下部四至六片真葉,將上部有四片真葉的嫩頭摘下,即可作為插穗進行繁殖。 二、基質的準備: 用兩份沙壤土加一份草木灰作扦插基質,充分拌均后用細篩過篩。將育苗箱或育苗淺盆用水沖洗干凈,然后加入篩出的粗土約三分之二的高度,再在其上鋪兩厘米左右的細土,并適當噴水使基質濕潤。 三、扦插: 扦插時用一根直徑三毫米左右的細竹棒預先在基質上打孔,一邊打孔一邊插入插穗,并用兩個手指輕輕壓實插穗基部的培養(yǎng)土。扦插密度約二點五乘三厘米左右,以插穗的葉片相互碰到而不重疊為標準。然后用細孔噴壺噴足水,將盆移至陰涼處養(yǎng)護。 四、扦插后的管理: 扦插之后,每天早晚用細孔噴壺向盆土及插穗上噴水兩次。水量不可太多,以盆土濕潤為度。如空氣濕度太低則噴水次數可適當增加。陰天時,只要盆土不發(fā)白,可不必澆水。 金魚草生根十分容易。在十五至二十攝氏度的氣溫下,一般十天左右即能出根。生根后待苗恢復生長時(大約十五至二十天)即可移栽。 由于金魚草在生長期經常發(fā)出側芽,因此只要溫度適宜經常可以進行扦插。有三厘米長四片葉的嫩芽均能扦插成活。 較好次摘心的嫩頭,扦插成活后,如果作獨本培養(yǎng),其花期與母株基本接近。 (記者 中華園林網) [詳情]
該項技術在山東省濰坊市推廣,平均每公頃單產西瓜9萬千克,大棚西瓜比露地西瓜提早上市60多天,單產要比露地多增收3~4倍�! 、俅笈飿嬙�。棚高1.7米,跨度7米,長約100米,東西走向。建棚時,先在棚兩邊每隔1米埋1條長7米左右,直徑3~4厘米的竹竿,若竹竿短,可先埋一根長1.1米的水泥柱,埋露各半,將竹竿綁在水泥柱上,然后把南北相對應的兩竹竿彎曲捆綁成拱架。用聚乙烯普通農膜三幅二縫或四幅三縫覆蓋棚面,縫相交20厘米,用壓膜竿壓緊。棚群的棚距1.5米。大棚較好于封凍前建成�! 、诒胤绞健4笈锊捎萌ひ簧坏母采w保溫方式,即大拱棚里套小拱棚,小拱棚里覆地膜,小拱棚外覆蓋草苫。據測定,這種保溫方式在棚外較低氣溫-15℃左右時,棚內較高氣溫可達29℃,較低氣溫10℃,10厘米地溫較低可達12℃以上�! 、壅厥┓�。首先要選擇5~7年未種過西瓜的肥沃沙壤土作為大棚栽培地。在竹竿上架前整平地面,挖深溝,集中施肥。按每棚種2行西瓜,瓜行距棚邊2米,在棚內兩側挖溝,溝寬1.5米,深25厘米,挖出的熟土放在溝兩邊,再深翻30厘米,然后將挖出的1/2回填整平。根據土壤養(yǎng)分化驗結果確定施肥比例。整瓜溝時每公頃施有機肥75千克,磷酸二銨105千克,硫酸鉀750千克,豆餅1050千克。有機肥全面撒施,化肥集中施入溝內,混勻后澆水。較后將挖出土的另一半回溝,整成高8厘米的壟,以備定植�! 、芰挤N選用。選用中晚熟品種進行早熟栽培。中晚熟品種的產量較高,品質好,效益大。以中晚熟品種齊紅較適宜。該品種高產優(yōu)質、抗病,適應性強,單瓜重約7.5千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11%,很受市場歡迎。齊紅的頭茬瓜花粉不足,需種植少量新紅寶作為授粉株,每棚30株即可�! 、菖嘤龎衙�。在大棚中心以南整畦,畦北埂為棚中心,畦寬1.5~2米,高56厘米,長則根據育苗數量而定,四周起埂15厘米。畦北面埋一行竹竿,排一排與棚同高的草簾,簾北面覆一層薄膜,以增溫保溫。每平方米育苗畦施磷酸二銨、硫酸鉀、碳酸氫銨各100克,50%的多菌靈粉10克,施后淺翻,土肥混勻,澆足底水,按10厘米×10厘米規(guī)格劃方,蓋地膜提溫備播。西瓜種子在16~17℃條件下開始發(fā)芽。為盡早供應市場和滿足西瓜對溫度的要求,一般在1月初育苗,5月上旬即可收瓜。播種前要先行種子消毒。可用開水燙種,將種子放入開水中,快速攪拌5~10秒,加冷水繼續(xù)攪拌至30℃即可;也可用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1小時,用清水洗凈。消毒后的種子用30℃溫水浸種8~12小時,置于25~30℃條件下催芽2~3天,胚根露出種皮即可播種。選晴天上午9時至下午1時播種,每穴播1~2粒,播深1.5厘米,播后蓋地膜,撐小拱棚,夜晚蓋草苫保溫。苗床管理主要是調節(jié)溫濕度和施用肥水。西瓜喜干燥氣候,不耐濕,育苗期一般不澆水不追肥。若苗床過干,可在晴天中午澆小水,缺肥時葉面噴施0.3%的尿素或磷酸二氫鉀溶液。出苗后撤去地膜。若西瓜重茬種植,應采用嫁接育苗。用葫蘆做砧木,采取靠接法嫁接,嫁接后西瓜品質不變,并且有效地控制了枯萎病。 �、捱m時定植。瓜苗4葉1心時(苗齡40~50天)定植,一般于2月下旬,選擇晴天上午9時至下午1時定植。在定植畦中間挖深15厘米的定植溝,挖出的土放在溝兩側。溝內每公頃施磷酸二銨、硫酸鉀、碳酸氫銨各225千克,鋅肥30~45千克,硼肥22.5千克。土肥混勻澆水,按株距38厘米定植并做成高5厘米的圓弧形,以擴大受光面積,利于增溫。每公頃栽瓜苗7500株,其中齊紅7000株,新紅寶450株。定植后覆地膜,對準苗子開口將其放出,撐小拱棚,夜蓋草苫�! 、邷囟瓤刂�。定植后7~10天一般不通風,促緩苗,白天保持棚內溫度28~32℃,夜間不低于15℃。若氣溫超過35℃則用草苫遮蔭或適當通風。伸蔓期白天氣溫25~28℃,夜間不低于15℃。坐果期白天28~32℃,夜間17℃以上。成熟期棚溫保持30~35℃�! 、酀穸瓤刂啤N鞴喜荒蜐�,棚內相對濕度不宜過大,除定植初期稍高外,其他各生育期宜保持在50%~60%。因此要盡量減少地面蒸發(fā),及時通風排濕,地面覆蓋地膜或鋪墊麥秸、稻草可有效地控制地面水分蒸發(fā)。定植后澆3水。前期一般不澆水,保持一定的干燥,坐瓜后澆第1水促瓜;西瓜定個后澆第2水;頭茬瓜收獲后澆第3次水,促結二茬瓜。每次每公頃澆水結合追尿素375千克�! 、嵴α袈�。采收一主三輔留蔓法。即1條主蔓結瓜,向棚中間斜爬,3條輔蔓為營養(yǎng)蔓,向棚邊斜爬。瓜蔓每生長30~50厘米進行整枝壓蔓,使其分布均勻。頭茬瓜定個后在瓜蔓基部再留1條副蔓結二茬瓜,副蔓向棚中間爬�! 、馊斯な诜叟c留瓜。因大棚的特定環(huán)境條件,必須進行人工授粉。選擇第2朵雌花留瓜。頭茬瓜用新紅寶的花粉授粉。二茬瓜用齊紅的花粉,于晴天上午8~10時進行授粉,授粉后掛牌標記以便收獲。陰雨低溫天氣花粉成活率低,避免授粉。一般授粉后35~40天瓜成熟。 (記者 佚名)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