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松(拉丁學名:pinus elliottii)為速生常綠喬木,原產于北美東南沿海、古巴、中美洲等地,喜生于海拔150-500米的潮濕土壤。濕地松樹姿挺秀,葉蔭濃,宜配植山間坡地,溪邊池畔,可成叢成片栽植,亦適于庭園、草地孤植、叢植作庇蔭樹及背景樹。濕地松是一種良好的廣普性園林綠化樹種,它既抗旱又耐勞、耐瘠,有良好的適應性和抗逆力,因此在世界上的分布極其廣泛,中國山東以南的大片國土皆適宜栽植;它還是很好的經濟樹種,松脂和木材的收益率都很高。作風景林和水土保持林亦甚相宜。
- 中文學名
- 濕地松
- 拉丁學名
- pinus elliottii
- 界
- 植物界
- 門
- 種子植物
- 綱
- 裸子植物
- 科
- 松
- 族
- 松
- 屬
- 松
- 種
- 濕地松
- 分布區(qū)域
- 中國山東南部以南至美國南部的世界廣大區(qū)域。
- 綠化作用
- 有突出綠化效果
- 抗逆力
- 很強
- 成活率
- 很高
目錄
- 1 形態(tài)特征
- 2 生長習性
- 3 生境分布
- 4 栽培技術
- ▪ 物種繁殖
- ▪ 選地造林
- ▪ 整地
- ▪ 栽植
- ▪ 修枝、間伐
- ▪ 施肥
- ▪ 中耕除草
- ▪ 水分管理
- ▪ 病蟲害防治
- ▪ 采伐
- 5 主要價值
- ▪ 園林
- ▪ 經濟
形態(tài)特征編輯
喬木,在原產地高達30米,胸徑90厘米;樹皮灰褐色或暗紅褐色,縱裂成鱗狀塊片剝落;枝條每年生長3-4輪,春季生長的節(jié)間較長,夏秋生長的節(jié)間較短,小枝粗壯,橙褐色,后變?yōu)楹稚粱液稚�,鱗葉上部披針形,淡褐色,邊緣有睫毛,干枯后宿存數年不落,故小枝粗糙;冬芽圓柱形,上部漸窄,無樹脂,芽
濕地松 (7張)
鱗淡灰色。針葉2-3針一束并存,長18-25厘米,稀達30厘米,徑約2毫米,剛硬,深綠色,有氣孔線,邊緣有鋸齒;樹脂道2-9(11)個,多內生;葉鞘長約1.2厘米。球果圓錐形或窄卵圓形,長6.5-13厘米,徑3-5厘米,有梗,種鱗張開后徑5-7厘米,成熟后至第二年夏季脫落;種鱗的鱗盾近斜方形,肥厚,有銳橫脊,鱗臍瘤狀,寬5-6毫米,先端急尖,長不及1毫米,直伸或微向上彎;種子卵圓形,微具3棱,長6毫米,黑色,有灰色斑點,種翅長0.8-3.3厘米,易脫落。
[1]
植物形態(tài)
中國植物圖像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提供并參與編輯
生長習性編輯
適生于低山丘陵地帶,耐水濕,生長勢常比同地區(qū)的馬尾松或黑松為好,很少受松毛蟲危害。[1]
適生于夏雨冬旱的亞熱帶氣候地區(qū)。對
濕地松 (2張)
氣溫適應性較強,能忍耐40℃的絕對高溫和-20℃的絕對低溫。在中性以至強酸性紅壤丘陵地以及表土50~60厘米以下鐵結核層和沙黏土地均生長良好,而在低洼沼澤地邊緣尤佳,故名,但也較耐旱,在干旱貧瘠低山丘陵能旺盛生長。抗風力強,在11~12級臺風襲擊下很少受害。其根系可耐海水灌溉,但針葉不能抗鹽分的侵染。為較喜光樹種,極不耐陰。在中國北緯32度以南的平原,向陽低山均可栽培。
[2]
生境分布編輯
原產美國東南部暖帶潮濕的低海拔地區(qū)。中國湖北武漢,江西吉安,浙江安吉、余杭,江蘇南京、江浦,安徽徑縣,福建閩侯,廣東廣州、臺山,廣西柳州、桂林,臺灣等地引種栽培[1] 。
栽培技術編輯
物種繁殖
濕地松種子價格昂貴,生產上通常采用溫床移芽育苗,主要技術措施如下:
1.浸種消毒
首先將種子淘凈、涼干,再浸入0.1%“新潔爾滅”中消毒30分鐘,用清水沖洗干凈后,用40
濕地松 (2張)
℃溫水浸泡24小時后涼干,播入溫床。為防止病菌感染造成種子腐爛,從種子處理至種子發(fā)芽階段,切忌用含酒及鹽、堿、油污等不清潔的水淋洗種子。
2.建筑溫床
選擇背風向陽、排灌方便且靠近移芽圃地建筑溫床。溫床規(guī)格:凈寬1米,長度一般不超過10米,北墻高50~55厘米,南墻高30~35厘米;墻框上每隔30~50厘米處預留出對稱的小缺口,用作支架;溫床底部鋪一層磚,以利排水和防止老鼠、蚯蚓等為害;溫床內下層鋪約5厘米厚沖洗干凈的粗砂,上層再鋪上10~15厘米過篩的細砂;中上層砂子要用清水淘洗,保證既無泥土又無雜物,并且要用0.1%“新潔爾滅”溶液進行嚴格消毒;砂床濕度以手握成團,松開即散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