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植技術(shù)】 1、選地:選擇土層深厚、土壤疏松、不易積水的地塊。耕地輪作,前茬要求為禾本科類作物或根菜類作物,前茬禁忌豆科作物連作。 2、整地:前茬作物收獲后,深耕25厘米~30厘米,及時平整地面,清除雜草,耙耱鎮(zhèn)壓,保墑蓄水。 3、底肥:每畝施尿素5公斤~10公斤,過磷酸鈣30公斤~40公斤,用作基肥。 4、品種選擇:以隴東紫花苜蓿品種為主,其次可選擇抗旱、抗寒、高產(chǎn)的其它苜蓿品種。 5、種子處理:播前將種子清選涼曬2~3天,然后進行包衣或根瘤菌接種處理。根瘤菌接種時,每公斤根瘤菌拌10公斤種子。 6.播種:北方播期應在4月~8月,南方許多地方四季都可以種植,土壤較低溫度5℃以上,土壤含水量一般18%~23%為宜。 播量每畝0.5公斤~1公斤,撒播種加20﹪播量。 播種深度視土壤墑情而定,一般3厘米~5厘米,土壤水分條件較好宜淺,水分條件差宜深。 收種田寬行條播,行距30厘米~50厘米,收草田,窄行條播,行距15厘米~20厘米,播后耙耱鎮(zhèn)壓。撒播時應平整土地,均勻撒種,耙耱覆土鎮(zhèn)壓,種子深度3厘米~5厘米。 地膜種植時,按30厘米~40厘米壟距起壟,壟面寬50厘米~60厘米,壟高5厘米,用幅寬70厘米地膜覆蓋,破膜點種,穴距10厘米~20厘米。 保護播種時應將紫花苜蓿種子與一年生作物(如糜子、蕎麥等)混播,苜蓿種子播量不變。 二、田間管理 早春土壤解凍后,紫花苜蓿未萌發(fā)之前進行淺耙松土,提高地溫,利于返青。在紫花苜蓿幼苗期苗高達到5厘米和10厘米時分別除草1次,每年返青時除草1次。在松土和灌溉之前,每畝施過磷酸鈣20公斤~30公斤;在生長期,每畝施磷酸二氫鉀0.5公斤兌水75公斤噴霧。有灌溉條件的地方,可在春季返青時和每次刈割后進行灌溉。 三、病害防治 紫花苜蓿的病害主要有:霜霉病、銹病、葉斑病等,防治方法是:播種無病害的種子;及時刈割利用已發(fā)病的苜蓿;科學施肥,不能過量施用氮肥;也可每畝選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0.1公斤兌水50公斤噴霧1次,安全間隔期(較后一次施藥至收獲或飼用時允許的間隔天數(shù))30天。 主要蟲害有:蚜蟲、苜蓿盲蝽、苜蓿夜蛾、薊馬等,防治方法是:清除雜草,減少蟲源;適時刈割;用黑光燈誘殺;也可每畝選用50%辛硫磷乳油50毫升兌水50公斤噴霧防治,安全間隔期20天。
2019-03-14 電議【物學特性及生物學特性】 紅豆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50—100厘米,主根發(fā)達,根粗而入土深。莖粗大。奇數(shù)羽狀復葉,小葉13—25枚,葉片長橢圓形,先端頭,下面和邊緣有毛。總狀花序,花梗長;花冠蝶形,粉紅色。莢果扁平,處皮有粗糙的網(wǎng)紋,邊緣有鋸齒,含一粒種子。 紅豆草原產(chǎn)喜溫暖、干燥氣候條件,抗寒性能稍遜色于紫花苜蓿;比較喜歡生長灰 土壤上。紅豆草根系強大,總產(chǎn)量超過地上部分,種植后的土壤富含有機質(zhì),農(nóng)作物 良好前作。 紅豆草種子在適宜的條件下播種后3-4天發(fā)芽,7天左右出土。紅豆草富含營養(yǎng)物質(zhì),礦物質(zhì)含量也很豐富。 【栽培技術(shù)】 播種前要精細整地,既可條播也可撒播,條播行距30—40厘米,播深4—6厘米播種量每畝3—4公斤,帶莢播種每畝播量5—6公斤。在干旱地區(qū)播后及時鎮(zhèn)壓以利保苗。幼苗期生長較慢,易受雜草危害,應及時除草。刈割期是孕蕾期,同時刈割時應注意一定的留茬高度,留茬過低對再生有影響。在北方地區(qū)紅豆草每年利用2—3次。較后一次再生草適宜放牧利用。紅豆草落粒性強,收種子用時,當種子80%變黃時,要適時采收。 【畝播種量】 每畝播種量3—4公斤,帶莢播種每畝播量5—6公斤。
2019-03-14 電議冬牧70 【形態(tài)和特性】 外部形態(tài)介于雙親之間,兩偏于小麥。須根系和分蘗節(jié)較小麥發(fā)達,貯藏營養(yǎng)物質(zhì)多,分化健壯新器官的潛力也比小麥強;各節(jié)長度和直徑一般大于小麥。葉片較小麥長而厚,葉色較深,被茸毛,葉鞘有蠟粉層。麥穗比小麥大,小花數(shù)多,每一小穗有3~7朵小花,一般基部2朵小花結(jié)實,芒較小麥長。穎果較小麥大,紅色或白色,角質(zhì)或半角質(zhì)(見圖)。果皮和種皮較厚,因而休眠期長于小麥,一般遇雨不易在穗上發(fā)芽,且對胚和胚乳有較強的保護作用。耐寒性較強,在海拔2400米的西南高寒地區(qū)能安全越冬。耐瘠、耐旱、耐干熱風和耐蔭力強,在氣候條件多變、水肥條件較差的高寒地區(qū),能顯示其穩(wěn)產(chǎn)優(yōu)勢,產(chǎn)量較高于小麥。抗病性也較小麥強,中國70年代育成的小黑麥2號、3號、73號等對白粉病都是免疫的。但因植株高,在肥、水條件好的平原地區(qū)易倒伏;另外還存在成熟晚和難脫粒的缺點. 【 栽培技術(shù)】 中國八倍體小黑麥栽培地區(qū)現(xiàn)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高寒瘠薄山區(qū)。自然條件較復雜:海拔自800~3000米不等,年平均氣溫 2~14℃以上,年降雨量和無霜期長短不一,耕作栽培技術(shù)也不相同.8月底至10月初播種,7月成熟,全生育期270~320天。一年二熟制地區(qū)可連作或與玉米、馬鈴薯等套作,與綠肥作物等間作。對土壤要求不嚴,以土層深厚、肥沃的為宜。因根系發(fā)達,適當加深耕作層對提高產(chǎn)量有重要作用。因生育期長、分蘗力強,在瘠薄山區(qū)施足基肥常是豐產(chǎn)的關(guān)鍵。為防止倒伏,須合理密植和在拔節(jié)期間合理運用肥水,防止徒長。收獲后脫粒不易,須用機械脫粒。
2019-03-14 電議【檸條的形態(tài)及特性】 檸條為豆科錦雞兒屬落葉大灌木飼用植物,根系極為發(fā)達,主根入土深,株高為40-70厘米,較高可達2米左右。老枝黃灰色或灰綠色,幼枝被柔毛。羽狀復葉有3-8對小葉;托葉在長枝者硬化成長刺,長4-7毫米,宿存;葉軸長1-5厘米,密被白色長柔毛, 脫落;小葉橢圓形或倒卵狀圓形,長3-10毫米,寬4-6毫米,先端圓或銳尖,很少截形,有短刺尖,基部寬楔形,兩面密被長柔毛�;üiL10-16毫米,關(guān)節(jié)在中部以上,很少在中下部;花萼管狀鐘形,長7-12毫米,寬5-6毫米,密被短柔毛,萼齒三角狀;花冠黃色,長20-25毫米,旗瓣寬卵形或近圓形,瓣柄為瓣片的1/4-1/3,翼瓣長圓形,先端稍尖,瓣柄與瓣片近等長,耳不明顯;子房無毛。莢果披針形或長圓形狀披針形,扁,長205-305厘米,寬5-6毫米,先端短漸尖。 檸條葉簇生或互生,偶數(shù)羽狀復葉。葉軸、托葉脫落或宿存而硬化成針刺�;▎紊位ü�,黃色,少有帶紅色。莢果橢圓形或腎形,膨脹或扁干,頂端尖。種子橢圓形或球形。樹皮黃灰色、黃綠色或黃白色;種子紅色�;ㄆ�5~6月。果期7月。 【檸條的利用價值】 檸條是良好的飼用植物,它枝葉繁茂,枝梢和葉片可作飼草,種子經(jīng)加工后可作精飼料。檸條枝葉的營養(yǎng)價值很高,含粗蛋白質(zhì)22.9%、粗脂肪4.9%、粗纖維27.8%;種子中含粗蛋白質(zhì)27.4%、粗脂肪12.8%、無氮浸出物31.6%。 檸條一年四季均可放牧利用,尤其在冬春枯草季節(jié)和遇特大干旱或大雪即“黑白災”,檸條更是一種主要的飼草飼料,稱為“救命草”。生長五年以上的檸條草場,其可食的枝葉部分折合成干草為200公斤/畝。放牧利用是利用檸條的主要方式。駱駝四季均喜食;羊在春季采食嫩枝葉,夏秋僅采食花,霜后喜食嫩枝;馬、牛采食少。檸條是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的優(yōu)良樹種。其根系發(fā)達,枝葉繁茂,因而能減輕雨水對地面的沖刷,減少地表徑流和淤積肥土,具有保持水土和涵養(yǎng)水源的作用。它不僅能固定原土,而且能積累刮來的肥土。流動沙地種植檸條后會形成半固定、固定灌叢沙堆。 檸條是治理水土流失和退化沙化草場的先鋒植物。用檸條與其它牧草結(jié)合,建立灌叢草場是生態(tài)綜合治理和畜牧業(yè)基礎(chǔ)建設的重要措施之一。檸條的用途和作用在這首民謠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即“檸條是個寶,既是林又是草,防風固沙保耕地,放牧燒柴做肥料,還是牲口救命草。” 【檸條的栽培技術(shù)】 檸條有直播造林和植苗造林兩種。降水較好的地區(qū)多采用直播造林,過于干旱的地區(qū)采用植苗造林
2024-12-09 電議咨詢熱線:0571-87153887 郵箱:[email protected] 在線咨詢:
Copyright ©2012-2024 農(nóng)苗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